全程设计 第九章 解三角形 9.2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理
第九章 解三角形 9.2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理
课标定位素养阐释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课标定位素养阐释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导航 课标定位素养阐释 1.了解实际问题中有关的名称、术语 2.会建立实际应用题的三角形模型,并能运用正弦定理、余弦 定理解决问题 3.加强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导航 课标定位素养阐释 1.了解实际问题中有关的名称、术语. 2.会建立实际应用题的三角形模型,并能运用正弦定理、余弦 定理解决问题. 3.加强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导航 课前·基础认知 实际应用问题中有关的名称、术语 【问题思考】 1.甲身高2m,他站在离旗杆底部20m的M处,此时他看旗杆的 顶端A的仰角为60°,由此能否求得旗杆的高度? 提示:能如图, 旗杆高OA=OB+AB =2+20Xtan60° =2+20W3(m). B M
导航 课前·基础认知 实际应用问题中有关的名称、术语 【问题思考】 1.甲身高2 m,他站在离旗杆底部20 m的M处,此时他看旗杆的 顶端A的仰角为60° ,由此能否求得旗杆的高度? 提示:能.如图, 旗杆高OA=OB+AB =2+20×tan 60° =2+20 (m)
导航 2.填空:在解决三角形应用题时,经常出现一些有关的名称与术语,如铅 垂平面、仰角、俯角、方向角、方位角等 (1)铅垂平面:与水平面 的平面. (2)仰角与俯角: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当视线在水 平线之时,称为仰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时,称为俯角(如图①所示) 视线 北 铅垂线 仰角 水平线 俯角 60° 视线 ① ②
导航 2.填空:在解决三角形应用题时,经常出现一些有关的名称与术语,如铅 垂平面、仰角、俯角、方向角、方位角等. (1)铅垂平面: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 (2)仰角与俯角: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当视线在水 平线之上时,称为仰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下时,称为俯角(如图①所示). ① ②
导航 3)方位角:从某点的指方向线起依 方向到目标方向 线间的水平角,如:图②表示的方位角是60°,或称北偏东60° (4)方向角:从指定 到 间的水平角,如南偏西 60°指以正南方向为始边,顺时针方向向西旋转60°
导航 (3)方位角: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 线间的水平角,如:图②表示的方位角是60° ,或称北偏东60° . (4)方向角:从指定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线间的水平角,如南偏西 60°指以正南方向为始边,顺时针方向向西旋转60°
导航 3.做一做:在300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有一塔的塔顶与塔底 的俯角分别为30°,60°,则塔高为 m
导航 3.做一做:在300 m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有一塔的塔顶与塔底 的俯角分别为30° ,60° ,则塔高为 m
解析:如图,在Rt△CDB中,CD=300m, 30° ∠BCD=90°-60°=30°, 0-200v3m …BC-3 A 在△ABC中,∠ABC=∠BCD=30°,∠ACB=60°-30°=30°. ∴.∠BAC=120° B ∴AB=BC-sin30° sin120° 20N3x2-20(m 答案:200
导航 解析:如图,在Rt△CDB中,CD=300 m, ∠BCD=90°-60° =30° , 答案:200
导 【思考辨析】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里画“V,错误 的画“X” (1)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无法求得.(X) (2)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和一边,可以解三角形.(√) (3)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就是仰角.(×) (4)从指北方向开始,逆时针转75°到目标位置,则方位角为 75°.(×)
导航 【思考辨析】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里画“√” ,错误 的画“×” . (1)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无法求得.( ) (2)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和一边,可以解三角形.( ) (3)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就是仰角.( ) (4)从指北方向开始,逆时针转75°到目标位置,则方位角为 75° .( ) × √ × ×
导航 课堂·重难突破 探究一测量距离问题 【例1】为了开凿隧道,要测量隧道上D,E间的 距离,为此在山的一侧选取适当点C,如图,测得 CA=400m,CB=600m,∠ACB=60°,又测得A,B 两点到隧道口的距离AD=80m,BE=40m B (点A,D,E,B在同一条直线上),计算隧道DE的长(精确到0.1m) 分析:DE=AB-AD-BE,因此只要求出AB的长即可,而在△ACB中, 已知AC,BC及其夹角,故可用余弦定理求解
导航 课堂·重难突破 探究一 测量距离问题 【例1】 为了开凿隧道,要测量隧道上D,E间的 距离,为此在山的一侧选取适当点C,如图,测得 CA=400 m,CB=600 m,∠ACB=60° ,又测得A,B 两点到隧道口的距离AD=80 m,BE=40 m (点A,D,E,B在同一条直线上),计算隧道DE的长.(精确到0.1 m) 分析:DE=AB-AD-BE,因此只要求出AB的长即可,而在△ACB中, 已知AC,BC及其夹角,故可用余弦定理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