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考纲下载 1.能以立体几何中的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 垂直的有关性质和判定定理 2.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有关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的 简单命题.理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的概念 1.直线与平面垂直 (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 直线1与平面a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就说直线1与平面a互相垂直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 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条直线与一个平 面内的两条相交直 判定定理 ∩b=0 线都垂直,则该直 线与此平面垂直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 性质定理 →a∥b 的两条直线平行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1)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 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如图所示,∠PO就是斜线AP与平面a所成的角 (2)线面角0的范围:0∈0, 面角的有关概念
第五节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考纲下载 1.能以立体几何中的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 垂直的有关性质和判定定理. 2.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有关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的 简单命题.理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的概念. 1.直线与平面垂直 (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 直线 l 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就说直线 l 与平面α互相垂直.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 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判定定理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 面内的两条相交直 线都垂直,则该直 线与此平面垂直 性质定理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 的两条直线平行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1)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 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如图所示,∠PAO 就是斜线 AP 与平面α所成的角. (2)线面角θ的范围:θ∈ 0, π 2 . 3.二面角的有关概念
(1)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2)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 作垂直千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个平面过另一个 平面的一条垂线, 判定定理 则这两个平面互相 垂直 两个平面互相垂 直,则一个平面内 性质定理 垂直于交线的直线 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题思考 若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另一条与此平面是否垂直? 提示:垂直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一定平行吗? 提示:平行.可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及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推导出. ●●)牛刀小试 1.(教材习题改编)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②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相互平行; ③若一个平面内有无数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都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相互平 ④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 平面.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解析:选B①④正确
(1)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2)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 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 平面的一条垂线, 则这两个平面互相 垂直 性质定理 两个平面互相垂 直,则一个平面内 垂直于交线的直线 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1.若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另一条与此平面是否垂直? 提示:垂直.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一定平行吗? 提示:平行.可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及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推导出. 1.(教材习题改编)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②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相互平行; ③若一个平面内有无数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都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相互平 行; ④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 平面.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解析:选 B ①④正确.
2.已知直线a,b和平面a,且a⊥b,a⊥a,则b与a的位置关系为() CaB.b∥a C.bca或b∥aD.b与a相交 解析:选C∵a⊥b,a⊥a,∴b∥a或bCa 3.(教材习题改编)PD垂直于正方形ABCD所在的平面,连接PB、PC,PA、 AC、BD,则一定互相垂直的平面有() A.8对B.7对 C.6对D.5对 解析 选B由于PD⊥平面ABCD,故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DB⊥平面ABCD, 平面PDC⊥平面ABCD,平面PDA⊥平面PDC,平面PAC⊥平面PB,平面PAB⊥平 面PAD,平面PBC⊥平面PDC,共7对 4.已知a,B表示两个不同的平面,m为平面a内的一条直线,则“a⊥ B”是“m⊥B”的 条件(填“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或“充要”) 解析:设a∩B=1,则当Ca,且m⊥1时,有m⊥B,否则m不垂直B, 故a⊥B→/m⊥B;反之,若ma,m⊥B,则a⊥B 答案:必要不充分 5.(教材习题改编)将正方形ABCD沿AC折成直二面角后,∠DAB= 解析 如图所示,取AC的中点O,连接OD,OB,DB,由条件知,OD⊥OB,设AD= ,则m=m 所以DB=Vm+OF=1
2.已知直线 a,b 和平面α,且 a⊥b,a⊥α,则 b 与α的位置关系为( ) A.b⊂α B.b∥α C.b⊂α或 b∥α D.b 与α相交 解析:选 C ∵a⊥b,a⊥α,∴b∥α或 b⊂α. 3.(教材习题改编)PD 垂直于正方形 ABCD 所在的平面,连接 PB、PC,PA、 AC、BD,则一定互相垂直的平面有( ) A.8 对 B.7 对 C.6 对 D.5 对 解析: 选 B 由于 PD⊥平面 ABCD,故平面 PAD⊥平面 ABCD,平面 PDB⊥平面 ABCD, 平面 PDC⊥平面 ABCD,平面 PDA⊥平面 PDC,平面 PAC⊥平面 PDB,平面 PAB⊥平 面 PAD,平面 PBC⊥平面 PDC,共 7 对. 4.已知α,β表示两个不同的平面,m 为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则“α⊥ β”是“m⊥β”的________条件(填“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或“充要”). 解析:设α∩β=l,则当 m⊂α,且 m⊥l 时,有 m⊥β,否则 m 不垂直β, 故α⊥β ⇒/ m⊥β;反之,若 m⊂α,m⊥β,则α⊥β. 答案:必要不充分 5.(教材习题改编)将正方形 ABCD 沿 AC 折成直二面角后,∠DAB=________. 解析: 如图所示,取 AC 的中点 O,连接 OD,OB,DB,由条件知,OD⊥OB,设 AD= 1,则 OD=OB= 2 2 , 所以 DB= OD 2+OB 2=1
所以△ADB为正三角形, 故∠DAB=60 答案:60°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题型多为解答题, 难度适中,属中档题. 2.高考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的考查常有以下几个命题角度: (1)同真假命题的判断相结合考查 (2)以多面体为载体,证明线面垂直问题 (3)以多面体为载体,考查与线面垂直有关的探索性问题. [例1](A.浙江高考)设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a,B是两个不同的平 A.若m⊥n,n∥a,则m⊥a B.若m∥B,B⊥a,则m⊥a C.若m⊥B,n⊥B,n⊥a,则m⊥a 若m⊥n,n⊥B,B⊥a,则m⊥a (2)(A.湖北高考)如图,在正方体ABCA1BCD中,E,F,P,Q,M,N分别 是棱AB,AD,D,B,AB,AD的中点.求证: ①直线BC∥平面EFPQ ②直线AC⊥平面PQMN [自主解答](1)选项A,B,D中m均可能与平面a平行、垂直、斜交或在 平面a内,故选C (2)①连接AD,由 ABCDABGD是正方体,知AD∥BC,因为F,P分别是 AD,D的中点,所以FP∥AB.从而BC∥FP
所以△ADB 为正三角形, 故∠DAB=60°. 答案:60°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题型多为解答题, 难度适中,属中档题. 2.高考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的考查常有以下几个命题角度: (1)同真假命题的判断相结合考查; (2)以多面体为载体,证明线面垂直问题; (3)以多面体为载体,考查与线面垂直有关的探索性问题. [例 1] (A.浙江高考)设 m,n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 面( ) A.若 m⊥n,n∥α,则 m⊥α B.若 m∥β,β⊥α,则 m⊥α C.若 m⊥β,n⊥β,n⊥α,则 m⊥α D.若 m⊥n,n⊥β,β⊥α,则 m⊥α (2)(A.湖北高考)如图,在正方体 ABCD-A1B1C1D1中,E,F,P,Q,M,N 分别 是棱 AB,AD,DD1 ,BB1 ,A1B1 ,A1D1 的中点. 求证: ①直线 BC1 ∥平面 EFPQ ; ②直线 AC1⊥平面 PQMN . [自主解答] (1)选项 A,B,D 中 m 均可能与平面α平行、垂直、斜交或在 平面α内,故选 C. (2)①连接 AD1,由 ABCD-A1B1C1D1是正方体,知 AD1∥BC1,因为 F,P 分别是 AD,DD1的中点,所以 FP∥AD1.从而 BC1∥FP
而FPC平面EFPQ,且BC平面EFPQ,故直线BC∥平面EFP ②如图,连接AC,BD,则AC⊥BD 由CC⊥平面ABCD,BD平面ABCD,可得CC⊥BD 又AC∩CC=C, 所以BD⊥平面ACG 而ACC平面ACC, 所以BD⊥AC 连接BD,因为M,N分别是AB,A1D的中点, 所以MW∥BD,故MMBD,从而M⊥AC. 同理可证PV⊥AC 又PM∩M=M,所以直线AC⊥平面PM [答案](1)C 线面垂直问题的常见类型及解题策略 (1)与命题真假判断有关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结合图形进行推理, 或者依据条件举出反例否定 2)线面垂直的证明.证明线面垂直的核心是证线线垂直,而证明线线垂直 则需借助线面垂直的性质.因此,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合理转化是证明线面垂 直的基本思想 (3)线面垂直的探索性问题.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同“线面平行的探索性问 题”的求解方法(见本章第四节的[通关锦囊]) 如图1所示,在Rt△ABC中,∠C=90°,D,E分别为AC,AB的中点,点F 为线段CD上的一点,将△ADE沿DE折起到△ADE的位置,使AF⊥CD,如图2 所示
而 FP⊂平面 EFPQ,且 BC1⊄平面 EFPQ,故直线 BC1∥平面 EFPQ. ②如图,连接 AC,BD,则 AC⊥BD. 由 CC1⊥平面 ABCD,BD⊂平面 ABCD,可得 CC1⊥BD. 又 AC∩CC1=C, 所以 BD⊥平面 ACC1. 而 AC1⊂平面 ACC1, 所以 BD⊥AC1. 连接 B1D1,因为 M,N 分别是 A1B1,A1D1的中点, 所以 MN∥B1D1,故 MN∥BD,从而 MN⊥AC1. 同理可证 PN⊥AC1. 又 PN∩MN=N,所以直线 AC1⊥平面 PQMN. [答案] (1)C 线面垂直问题的常见类型及解题策略 (1)与命题真假判断有关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结合图形进行推理, 或者依据条件举出反例否定. (2)线面垂直的证明.证明线面垂直的核心是证线线垂直,而证明线线垂直 则需借助线面垂直的性质.因此,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合理转化是证明线面垂 直的基本思想. (3)线面垂直的探索性问题.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同“线面平行的探索性问 题”的求解方法(见本章第四节的[通关锦囊]). 如图 1 所示,在 Rt△ABC 中,∠C=90°,D,E 分别为 AC,AB 的中点,点 F 为线段 CD 上的一点,将△ADE 沿 DE 折起到△A1DE 的位置,使 A1F⊥CD,如图 2 所示.
D 图2 (1)求证:DE∥平面ACB; (2)求证:AF⊥ (3)线段AB上是否存在点Q,使AC⊥平面DEQ?说明理由 解:(1)证明:因为D,E分别为AC,AB的中点, 所以DE∥BC 又因为D平面ACB,BC平面ACB, 所以DE∥平面ACB (2)证明:由已知得AC⊥BC且DE∥BC, 所以DE⊥AC 所以DE⊥AD,DE⊥CD 又AD∩CD=D,ADC平面ADC,CD平面ADC, 所以DE⊥平面ADC 因为AFC平面ADC, 所以DE⊥AF 又因为AF⊥CD,CD∩DE=D,CD平面BCDE,DEC平面BCDE, 所以AF⊥平面BCDE, 又BEC平面BCDE, 所以AF⊥BE (3)线段AB上存在点Q,使AC⊥平面DEQ 理由如下: D_QNE 如图所示,分别取AC,AB的中点P,Q,则PQ∥BC
(1)求证:DE∥平面 A1CB; (2)求证:A1F⊥BE; (3)线段 A1B 上是否存在点 Q,使 A1C⊥平面 DEQ?说明理由. 解:(1)证明:因为 D,E 分别为 AC,AB 的中点, 所以 DE∥BC. 又因为 DE⊄平面 A1CB,BC⊂平面 A1CB, 所以 DE∥平面 A1CB. (2)证明:由已知得 AC⊥BC 且 DE∥BC, 所以 DE⊥AC. 所以 DE⊥A1D,DE⊥CD. 又 A1D∩CD=D,A1D⊂平面 A1DC,CD⊂平面 A1DC, 所以 DE⊥平面 A1DC. 因为 A1F⊂平面 A1DC, 所以 DE⊥A1F. 又因为 A1F⊥CD,CD∩DE=D,CD⊂平面 BCDE,DE⊂平面 BCDE, 所以 A1F⊥平面 BCDE, 又 BE⊂平面 BCDE, 所以 A1F⊥BE. (3)线段 A1B 上存在点 Q,使 A1C⊥平面 DEQ. 理由如下: 如图所示,分别取 A1C,A1B 的中点 P,Q,则 PQ∥BC
又因为DE∥BC,所以DE∥PQ 所以平面DEQ即为平面DEP 由(2)知,DE⊥平面ADC, 所以DE⊥AC. 又因为P是等腰三角形DAC底边AC的中点, 所以AC⊥D 又DP∩DE=D,DP平面DEP,DEC平面DEP, 所以AC⊥平面DEP从而AC⊥平面DEQ 故线段AB上存在点Q,使得AC⊥平面DEQ 考点二 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例2](A.绍兴模拟) 如图,四棱锥 PABCD中,AB⊥AC,AB⊥PA,AB∥CD,AB=2CD,E,F,G,M, N分别为PB,AB,BC,PD,PC的中点 求证:(1)CE∥平面PAD (2)平面EFG⊥平面EM [自主解答](1)法一: 取PA的中点H,连接E,DH 因为E为PB的中点, 所以BH∥AB,BH==AB 又AB∥CD,CD=
又因为 DE∥BC,所以 DE∥PQ. 所以平面 DEQ 即为平面 DEP. 由(2)知,DE⊥平面 A1DC, 所以 DE⊥A1C. 又因为 P 是等腰三角形 DA1C 底边 A1C 的中点, 所以 A1C⊥DP. 又 DP∩DE=D,DP⊂平面 DEP,DE⊂平面 DEP, 所以 A1C⊥平面 DEP.从而 A1C⊥平面 DEQ. 故线段 A1B 上存在点 Q,使得 A1C⊥平面 DEQ. [例 2] (A.绍兴模拟) 如图,四棱锥 P-ABCD 中,AB⊥AC,AB⊥PA,AB∥CD,AB=2CD,E,F,G,M, N 分别为 PB,AB,BC,PD,PC 的中点. 求证:(1)CE∥平面 PAD; (2)平面 EFG⊥平面 EMN. [自主解答] (1)法一: 取 PA 的中点 H,连接 EH,DH. 因为 E 为 PB 的中点, 所以 EH∥AB,EH= 1 2 AB. 又 AB∥CD,CD= 1 2 AB
所以BH∥CD,EH=CD, 因此四边形DCEH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CE∥DH 又DE平面PAD,CF平面PAD, 所以CE∥平面PAD 法二:连接CF 因为F为AB的中点 所以AF==AB 又CD==AB, 所以AF=CD 又AF∥CD, 所以四边形AFCD为平行四边形 因此CF∥AD 又C平面PAD,AD平面PAD, 所以CF∥平面PAD 因为E,F分别为PB,AB的中点 所以EF∥PA 又EF平面PAD,PC平面PAD, 所以EF∥平面PAD 因为CF∩EF=F, 故平面CEF∥平面PAD 又CEC平面CEF, 所以CE∥平面PAD (2)因为E,F分别为PB,AB的中点
所以 EH∥CD,EH=CD, 因此四边形 DCEH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 CE∥DH. 又 DH⊂平面 PAD,CE⊄平面 PAD, 所以 CE∥平面 PAD. 法二:连接 CF. 因为 F 为 AB 的中点, 所以 AF= 1 2 AB. 又 CD= 1 2 AB, 所以 AF=CD. 又 AF∥CD, 所以四边形 AFCD 为平行四边形. 因此 CF∥AD. 又 CF⊄平面 PAD,AD⊂平面 PAD, 所以 CF∥平面 PAD. 因为 E,F 分别为 PB,AB 的中点, 所以 EF∥PA. 又 EF⊄平面 PAD,PA⊂平面 PAD, 所以 EF∥平面 PAD. 因为 CF∩EF=F, 故平面 CEF∥平面 PAD. 又 CE⊂平面 CEF, 所以 CE∥平面 PAD. (2)因为 E,F 分别为 PB,AB 的中点
所以EF∥PA 又AB⊥P, 所以AB⊥EF 同理可证AB⊥FG 又EF∩FG=F,EFC平面EFG,FC平面EFG, 因此AB⊥平面EFG 又M,N分别为PD,PC的中点 所以MW∥CD 又AB∥CD, 所以MW∥AB 所以M⊥平面EFG 又MC平面EMM, 所以平面EFG⊥平面E 互动探究 在本例条件下,证明:平面EMN⊥平面PAC. 证明:圆为AB⊥PA,AB⊥AC,且PA∩AC=A 所以AB⊥平西PAC. 又MN∥CD,CD∥AB, 所以MN⊥平面PAC 又MN二平面EMN, 所以平西EMN⊥平西PAC. 方法·規律 面面垂直的性质应用技巧 (1)两平西垂立,在一个平西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必垂文 于另一个平西,这是把面西垂直转化为线西垂直的依据,运用 时要注意“平西内的直线 (2)两个相交平西同时直于第三个平西,那么它们的交 线也直于第三个平西,此蚀质是在课本习题中出现的,在不 是很复杂的题目中,要对此进行证明 变式训练 如图所示,三棱柱 ABCABC中,侧棱AA⊥底面ABC,且各棱长均相等,D
所以 EF∥PA. 又 AB⊥PA, 所以 AB⊥EF. 同理可证 AB⊥FG. 又 EF∩FG=F,EF⊂平面 EFG,FG⊂平面 EFG, 因此 AB⊥平面 EFG. 又 M,N 分别为 PD,PC 的中点, 所以 MN∥CD. 又 AB∥CD, 所以 MN∥AB, 所以 MN⊥平面 EFG. 又 MN⊂平面 EMN, 所以平面 EFG⊥平面 EMN. 如图所示,三棱柱 ABC-A1B1C1中, 侧棱 A1A⊥底面 ABC,且各棱长均相等,D
E,F分别为棱AB,BC,AC的中点 求证:(1)EF∥平面ACD; (2)平面ACD⊥平面AABB 证明:(1)如图所示,在三棱柱 ABC-ABC中 AC∥A1C,且AC=AC,连接ED, 在△ABC中,因为D,E分别为AB,BC的中点, 所以DE==AC,且DE∥AC 又F为AG的中点,所以AF=AC=4C,且AF∥AC∥AC,所以AF=DE, 且AF∥DE, 即四边形ADEF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EF∥DA 又EF平面ACD,DAC平面ACD,所以EF∥平面ACD (2)由于底面ABC是正三角形,D为AB的中点 故CD⊥AB,又侧棱AA⊥底面ABC,C平面ABC, 所以AA1⊥CD, 又AA1∩AB=A,因此CD⊥平面A1ABB 而CD平面ACD,所以平面ACD⊥平面AABB 考点三 垂直关系的综合应用 [例3]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 PABCD中,AB⊥平面PAD,AB∥CD,PD=AD,E是PB
E,F 分别为棱 AB,BC,A1C1的中点. 求证:(1)EF∥平面 A1CD; (2)平面 A1CD⊥平面 A1ABB1. 证明:(1)如图所示,在三棱柱 ABC-A1B1C1中, AC∥A1C1,且 AC=A1C1,连接 ED, 在△ABC 中,因为 D,E 分别为 AB,BC 的中点, 所以 DE= 1 2 AC,且 DE∥AC. 又 F 为 A1C1的中点,所以 A1F= 1 2 A1C= 1 2 AC,且 A1F∥A1C1∥AC,所以 A1F=DE, 且 A1F∥DE, 即四边形 A1DEF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 EF∥DA1. 又 EF⊄平面 A1CD,DA1⊂平面 A1CD,所以 EF∥平面 A1CD. (2)由于底面 ABC 是正三角形,D 为 AB 的中点, 故 CD⊥AB,又侧棱 A1A⊥底面 ABC,CD⊂平面 ABC, 所以 AA1⊥CD, 又 AA1∩AB=A,因此 CD⊥平面 A1ABB1, 而 CD⊂平面 A1CD,所以平面 A1CD⊥平面 A1ABB1. [例 3]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 P-ABCD 中,AB⊥平面 PAD,AB∥CD,PD=AD,E 是 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