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法 学科 数学 课时间 主备人 课题 1.3.1有理数的加法(1) 课时安排 课型 新授 知识 目标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三维目标 能力1、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目标 2、由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情感通过师生活动、学生自我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学习自信。 目标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 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整体预设 导案设计 学案 次 设计 备课 、复习引入 问题1有理数有几种分类方法?都是如何分类的呢? 我们知道,有理数可以根据定义和符号性质分成两类 学|导 问题2在小学,我们学过正数及0的加法运算.学过的加法类型 是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相加.引入负数后,加法 的类型还有哪几种呢? 过程设计 画图来说明 一个加数 正数 负数 学生分 类讨论 正数正数+正数0+正数负数+正数 教师总 正数+0 0+0 负数+0 结评价 负数负数十负数0+负数负数+负数 所以加法共分为三种类型 1、同号两数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3、一个数与0相加二、 讲授新课: 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 例题: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比 如: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 问题(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了3m,那么 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这一运算在数轴上 表示如图 师
有理数的加法 学 科 数学 授 课 时 间 主备人 授 课 班 级 教授者 课 题 1.3.1 有理数的加法(1) 课时安排 1 课型 新授 三 维 目 标 知识 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能力 目标 1、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由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情感 目标 通过师生活动、学生自我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学习自信。 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乐趣。 教学重点 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难点 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整体预设 导案设计 学案 设计 二次 备课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导 入 探 一、复习引入: 问题 1 有理数有几种分类方法?都是如何分类的呢? 我们知道,有理数可以根据定义和符号性质分成两类. 问题 2 在小学,我们学过正数及 0 的加法运算.学过的加法类型 是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 0 相加.引入负数后,加法 的类型还有哪几种呢? 画图来说明: 所以加法共分为三种类型: 1、同号两数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 3、一个数与 0 相加二、 二、讲授新课: 1.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 例题: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比 如:向右运动 5 m 记作 5 m,向左运动 5 m 记作-5 m. 问题 (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 5 m,再向右运动了 3 m,那么 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 这一运算在数轴上 表示如图: 学生分 类讨论, 教师总 结评价 教师
板书 5 寅示 学 12 4567 生思 教 考问 题并 问题(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相互 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这一运算在数轴上表示如交流 过 设 计 总结问题(1)(2)归纳 (+5)+(+3)=8 (-5)+(-3)=-8 根据有 根据以上两个算式能否尝试总结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理数的 结论: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加法法 则,教师 2.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异号两数相加 与学生 求以下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并用算式表示: 起练 问题(3):先向左运动3m,再向右运动5m 习,巩固 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3)+5=2 所学知 问题(4):先向右运动了3m,再向左运动了5m, 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_2m,_3+(二 问题(5):先向左运动了5m,再向右运动了5m, 物体从起点运动了0m,(-5)+5=0 总结问题(3)(4)(5)归纳: 练习运用 (-3)+5=2:3+(-5)=-2:(-5)+5=0 根据以上三个算式能否尝试总结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结论: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 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 3.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个数与0相加 问题(6):如果物体第1s向右(或左)运动5m,第2秒原地 不动,很显然,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左)运动了5m.如何用算 式表示呢? 5+0=5 (-5)+0=-5 结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总结概括: 教师引 综合以上情形,我们得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导学生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上述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究 练 习 运 用 问题 (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 5 m,再向左运动 3 m,那么两次 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这一运算在数轴上表示如 图: 总结问题( 1 )( 2 ) 归纳 : ( + 5) + ( + 3)= 8 ; (-5)+(-3)=-8 根据以上两个算式能否尝试总结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结论: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异号两数相加 求以下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并用算式表示: 问题(3):先向左运动 3 m,再向右运动 5 m, 物体从起点向 右 运动了 2 m, (-3)+5= 2 ; 问题(4):先向右运动了 3 m,再向左运动了 5 m, 物体从起点向 左 运动了 2 m , 3+(-5)=-2 ; 问题(5):先向左运动了 5 m,再向右运动了 5 m, 物体从起点运动了 0 m , (-5)+5= 0 . 总结问题(3)(4)(5)归纳: (-3)+5= 2 ; 3+(-5)=-2 ; (-5)+5= 0 根据以上三个算式能否尝试总结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结论: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 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 得 0 . 3.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一个数与 0 相加 问题(6):如果物体第 1 s 向右(或左)运动 5 m,第 2 秒原地 不动,很显然,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左)运动了 5 m.如何用算 式表示呢? 5+0=5. 或 (-5)+0=-5. 结论:一个数同 0 相加,仍得这个数. 总结概括: 综合以上情形,我们得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板书 演示 让学 生思 考问 题并 相互 交流 根据有 理数的 加法法 则,教师 与学生 一起练 习,巩固 所学知 识 教师引 导学生 对上述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过程总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结 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注意:一个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 自 算时,必须分别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这与小学阶段学 习加法运算不同。 检三.例题讲解: (1)(-3)+(-9); (2)(-4.7)+3.9 解:(1)(-3)+(-9)=-(3+9)=-12 (2)(-4.7)+3.9=-(4.7—3.9)=-0.8 整体预设 导案设计 学案二次 设计 备课 四、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有理数加法的 小 结/法则,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 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 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 作业1、教科书习题1.3第1题:2、配套练习相关题目 复习引入 板书设计 讲授新课 例题讲解 四、课时小结 组长查阅 教学反思
自 我 检 测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 相加得 0. (3)一个数同 0 相加,仍得这个数. 注意:一个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 算时,必须分别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这与小学阶段学 习加法运算不同。 三.例题讲解: 例 1:计算: (1)(―3)+(―9); (2)(―4.7)+3.9; 解: (1)(―3)+(―9)=―(3+9)=―12; (2)(―4.7)+3.9=―(4.7—3.9)= ―0.8; 过程总 结 整体预设 导案设计 学案 设计 二次 备课 小 结 四、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有理数加法的 法则.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 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 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 作 业 1、教科书 习题 1.3 第 1 题;2、配套练习相关题目。 板 书 设 计 一、 复习引入 二、 讲授新课 三、 例题讲解 四、 课时小结 教 学 反 思 组长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