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以本为本·孤以】1 课前自主学习,基稳才能楼高 预习课本P109~112,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利用向量可以解决哪些常见的几何问题? (2)如何用向量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3)如何判断多边形的形状? [新知初探] 1.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1)建立平面几何与向量的联系,用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 转化为向量问题 (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如距离、夹角等问题 3)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2.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 (1)物理问题中常见的向量有力、速度、位移等. (2)向量的加减法运算体现在一些物理量的合成和分解中 (3)动量m是向量的数乘运算 (4)功是力F与位移s的数量积 [小试身手] 1.若向量OF=(2,2),OF2=(-2,3)分别表示两个力F,F,则|F+F为() A.(0,5) B.(4,-1) 答案:D 2.在四边形ABCD中,AB·BC=0,BC=AD,则四边形ABCD是() A.直角梯形B.菱形 C.矩形D.正方形
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预习课本 P109~112,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利用向量可以解决哪些常见的几何问题? (2)如何用向量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3)如何判断多边形的形状? [新知初探] 1.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1)建立平面几何与向量的联系,用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 转化为向量问题; (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如距离、夹角等问题; (3)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2.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 (1)物理问题中常见的向量有力、速度、位移等. (2)向量的加减法运算体现在一些物理量的合成和分解中. (3)动量 mv 是向量的数乘运算. (4)功是力 F 与位移 s 的数量积. [小试身手] 1.若向量 OF1 =(2,2),OF2 =(-2,3)分别表示两个力 F1,F2,则|F1+F2|为( ) A.(0,5) B.(4,-1) C.2 2 D.5 答案:D 2.在四边形 ABCD 中, AB · BC =0, BC = AD ,则四边形 ABCD 是( ) A.直角梯形 B.菱形 C.矩形 D.正方形
答案:C 3.力F=(-1,-2)作用于质点P,使P产生的位移为s=(3,4),则力F对质点P做 的功是 答案:-11 学用结合·通技 课堂讲练设计,举一能通类题 题型一 燕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 题点一:平面几何中的垂直问题 1.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AB,BC的中点,求证:AF⊥DE 证明:法一:设AD=a,AB=b, 则|a=|b 又DE=DA+AE=-a+=b, AF=AB+ BF=bt-a, 所以F·DE=(+2),(-+ b+=b2 la|2+a|b2=0.故 AF⊥DE,即AF⊥DE 法二: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A(0,0),D(0, F(2,1),AF=(2,1),DE=(1,-2) 因为AF·DE=(2,1)·(1,-2)=2-2=0, 所以AF⊥DE,即AF⊥DE 题点二:平面几何中的平行(或共线)问题 2.如图,点O是平行四边形ABC的中心,E,F分别在边CD 求证:点E,O,F在同一直线上 证明:设AB=m,AD=m 由 小AF_1如F分别是CD,AB的三等分点, Fo-FA+A0=BA+AC
答案:C 3.力 F=(-1,-2)作用于质点 P,使 P 产生的位移为 s=(3,4),则力 F 对质点 P 做 的功是________. 答案:-11 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 题点一:平面几何中的垂直问题 1.如图所示,在正方形 ABCD 中,E,F 分别是 AB,BC 的中点,求证:AF⊥DE. 证明:法一:设 AD =a, AB =b, 则|a|=|b|,a·b=0, 又 DE = DA + AE =-a+ 1 2 b, AF = AB + BF =b+ 1 2 a, 所以 AF · DE = b+ 1 2 a · - a+ 1 2 b =- 1 2 a 2- 3 4 a·b+ 1 2 b 2=- 1 2 |a| 2+ 1 2 |b| 2=0.故 AF ⊥ DE ,即 AF⊥DE. 法二: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正方形的边长为 2,则 A(0,0),D(0,2),E(1,0), F(2,1), AF =(2,1), DE =(1,-2). 因为 AF · DE =(2,1)·(1,-2)=2-2=0, 所以 AF ⊥ DE ,即 AF⊥DE. 题点二:平面几何中的平行(或共线)问题 2. 如图,点 O 是平行四边形 ABCD 的中心,E,F 分别在边 CD, AB 上,且CE ED = AF FB = 1 2 . 求证:点 E,O,F 在同一直线上. 证明:设 AB =m, AD =n, 由 CE ED = AF FB = 1 2 ,知 E,F 分别是 CD,AB 的三等分点, ∴ FO= FA + AO = 1 3 BA + 1 2 AC
n+(m+n)=-m+-n, OE= 0C+CE=AC+-CD (m+ n)--m-mton FO=OE 又0为FO和OE的公共点,故点E,O,F在同一直线上 题点三:平面几何中的长度问题 3.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AD=1,AB=2,对角线BD=2,求对角线AC 的长 解:设AD=a,AB=b,则BD=a-b,AC=a+b, 而|BD|=|a-b=√a-2a·b+b=y1+4-2a·b=5-2a·b=2 ∴5-2a·b=4,∴a·b=,又AC12=|a+b2=a+2a·b+b=1+4+2a·b=6, AC|=V,即AC=V6 题通店 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步骤 〔平面几何问题)建立平面几有与向量的联系,用向量表 C向量问题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 向量运算}(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几何元素问的关系 几何关系(用运算结果判断几何问题中的关系 题型 悬麦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 [典例](1)在长江南岸某渡口处,江水以12.5km/h的速度向东流,渡船的速度为25 km/h.渡船要垂直地渡过长江,其航向应如何确定? (2)已知两恒力F=(3,4),F=(6,-5)作用于同一质点,使之由点A(20,15)移动到点 B(7,0),求F,F分别对质点所做的功 [解](1)如图,设AB表示水流的速度,AD表示渡船的速度,AC表示渡船实际 垂直过江的速度 因为AB+AD=AC,所以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 1 3 m+ 1 2 (m+n)= 1 6 m+ 1 2 n, OE =OC + CE = 1 2 AC + 1 3 CD = 1 2 (m+n)- 1 3 m= 1 6 m+ 1 2 n. ∴ FO=OE . 又 O 为 FO 和 OE 的公共点,故点 E,O,F 在同一直线上. 题点三:平面几何中的长度问题 3.如图,平行四边形 ABCD 中,已知 AD=1,AB=2,对角线 BD=2,求对角线 AC 的长. 解:设 AD =a, AB =b,则 BD =a-b, AC =a+b, 而| BD |=|a-b|= a 2-2a·b+b 2= 1+4-2a·b= 5-2a·b=2, ∴5-2a·b=4,∴a·b= 1 2 ,又| AC | 2=|a+b| 2=a 2+2a·b+b 2=1+4+2a·b=6, ∴| AC |= 6,即 AC= 6. 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步骤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 [典例] (1)在长江南岸某渡口处,江水以 12.5 km/h 的速度向东流,渡船的速度为 25 km/h.渡船要垂直地渡过长江,其航向应如何确定? (2)已知两恒力 F1=(3,4),F2=(6,-5)作用于同一质点,使之由点 A(20,15)移动到点 B(7,0),求 F1,F2 分别对质点所做的功. [解] (1) 如图,设 AB 表示水流的速度, AD 表示渡船的速度, AC 表示渡船实际 垂直过江的速度. 因为 AB + AD = AC ,所以四边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
在Rt△ACD中,∠ACD=90°,|DC|=|AB|=12.5,|AD|=25,所以∠CAD=30° 即渡船要垂直地渡过长江,其航向应为北偏西30° (2)设物体在力F作用下的位移为s,则所做的功为∥=F·s AB=(7,0)-(20,15)=(-13,-15) ∴=R·AB=(3,4)·(-13,-15) 3×(-13)+4×(-15)=-99(焦), =F2·AB=(6,-5)·(-13,-15) 6×(-13)+(-5)×(-15)=-3(焦) [一题多变] 1.[变设问]本例(2)条件不变,求F,F的合力F为质点所做的功 解:Ⅳ=F·AB=(F+F)·AB=[(3,4)+(6,-5)]·(-13,-15)=(9,-1)·( 13,-15)=9×(-13)+(-1)×(-15)=-117+15=-102(焦) 2.[变条件]本例(2)条件变为:两个力F=计+jF=4i-5j作用于同一质点,使该质 点从点A(20,15)移动到点B(7,0)(其中i,j分别是与x轴、y轴同方向的单位向量).求: F,F分别对该质点做的功 解:AB=(7,0)-(20,15)=(-13,-15), F做的功=F·s=F·AB=(1,1)·(-13,-15)=-28(焦) F做的功=F·s=F·AB=(4,-5)·(-13,-15)=23(焦) 类题通法 用向量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三步曲” 把物理问题中的相关量用向量表示 触他){您向量的模型,通过向量的运算 还原 把结果还原为物理问题 多练提能·熟生巧 课后层级训练,步步提升能力 层级一学业水平达标 1.已知三个力f=(-2,-1),f=(-3,2),f=(4,-3)同时作用于某物体上一点 为使物体保持平衡,再加上一个力f,则f=() A.(-1,-2) B.(1,-2) C.(-1,2) D.(1,2) 解析:选D由物理知识知f+f+f+f=0,故f=-(f+f+f)=(1,2) 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v,风速为v,则逆风行驶的速度为()
在 Rt△ACD 中,∠ACD=90°,| DC |=| AB |=12.5,| AD |=25,所以∠CAD=30°, 即渡船要垂直地渡过长江,其航向应为北偏西 30°. (2)设物体在力 F 作用下的位移为 s,则所做的功为 W=F·s. ∵ AB =(7,0)-(20,15)=(-13,-15). ∴W1=F1· AB =(3,4)·(-13,-15) =3×(-13)+4×(-15)=-99(焦), W2=F2· AB =(6,-5)·(-13,-15) =6×(-13)+(-5)×(-15)=-3(焦). [一题多变] 1.[变设问]本例(2)条件不变,求 F1,F2 的合力 F 为质点所做的功. 解:W=F· AB =(F1+F2)· AB =[(3,4)+(6,-5)]·(-13,-15)=(9,-1)·(- 13,-15)=9×(-13)+(-1)×(-15)=-117+15=-102(焦). 2.[变条件]本例(2)条件变为:两个力 F1=i+j,F2=4i-5j 作用于同一质点,使该质 点从点 A(20,15)移动到点 B(7,0)(其中 i,j 分别是与 x 轴、y 轴同方向的单位向量).求: F1,F2 分别对该质点做的功. 解: AB =(7,0)-(20,15)=(-13,-15), F1 做的功 W1=F1·s=F1· AB =(1,1)·(-13,-15)=-28(焦). F2 做的功 W2=F2·s=F2· AB =(4,-5)·(-13,-15)=23(焦). 用向量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三步曲” 层级一 学业水平达标 1.已知三个力 f1=(-2,-1),f2=(-3,2),f3=(4,-3)同时作用于某物体上一点, 为使物体保持平衡,再加上一个力 f4,则 f4=( ) A.(-1,-2) B.(1,-2) C.(-1,2) D.(1,2) 解析:选 D 由物理知识知 f1+f2+f3+f4=0,故 f4=-(f1+f2+f3)=(1,2). 2.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v1,风速为 v2,则逆风行驶的速度为( )
B.十 解析:选B由向量的加法法则可得逆风行驶的速度为+.注意速度是有方向和大小 的,是一个向量. 8.已知四边形D各顶点坐标是(-1,一341,3(-2(-2=2 则四边形ABCD是() A.梯形 B.平行四边形 C.矩形 菱形 解析:选A∵AB DC=(3,4) AB==DC,∴AB∥DC,即AB∥DC 又|AB|=/+4=10 9=3,|DC|=v+16=5, ∴AB|≠DC|,∴四边形ABCD是梯形 4.在△ABC中,AB=3,AC边上的中线BD=√5,AC·AB=5,则AC的长为( D.4 解析:选B∵BD=AD-AB=2AC-AB AC-AB AC2-AC·AB+AB2 即AC2=1.:|AC|=2,即AC=2 5.已知△ABC满足AB2=AB·AC+BA·BC+CA·CB,则△ABC是() A.等边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解析:选C由题意得,AB2=AB·AC+AB·CB+CA·CB=AB·(AC+ B)+CA·CB=AB2+CA·CB, CA·CB=0,∴CA⊥CB, ∴△ABC是直角三角形. 已知力F=(2,3)作用于一物体,使物体从A(2,0)移动到B(-2,3),则力F对物体
A.v1-v2 B.v1+v2 C.|v1|-|v2| D. v1 v2 解析:选 B 由向量的加法法则可得逆风行驶的速度为 v1+v2.注意速度是有方向和大小 的,是一个向量. 3.已知四边形 ABCD 各顶点坐标是 A -1,- 7 3 ,B 1, 1 3 ,C - 1 2 ,2 ,D - 7 2 ,-2 , 则四边形 ABCD 是( ) A.梯形 B.平行四边形 C.矩形 D.菱形 解析:选 A ∵ AB = 2, 8 3 , DC =(3,4), ∴ AB = 2 3 DC ,∴ AB ∥ DC ,即 AB∥DC. 又| AB |= 4+ 64 9 = 10 3 ,| DC |= 9+16=5, ∴| AB |≠| DC |,∴四边形 ABCD 是梯形. 4.在△ABC 中,AB=3,AC 边上的中线 BD= 5,AC · AB =5,则 AC 的长为( ) A.1 B.2 C.3 D.4 解析:选 B ∵ BD = AD - AB = 1 2 AC - AB , ∴BD 2―→= 1 2 AC - AB 2= 1 4 2 AC - AC · AB + 2 AB , 即 1 4 2 AC =1.∴| AC |=2,即 AC=2. 5.已知△ABC 满足 2 AB = AB · AC + BA · BC + CA·CB ,则△ABC 是( ) A.等边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解析:选 C 由题意得, AB 2= AB · AC + AB ·CB + CA·CB = AB ·( AC + CB )+ CA·CB = AB 2+ CA·CB , ∴ CA·CB =0,∴ CA ⊥ CB , ∴△ABC 是直角三角形. 6.已知力 F=(2,3)作用于一物体,使物体从 A(2,0)移动到 B(-2,3),则力 F 对物体
所做的功是 解析:∵AB=(-4,3), ∥F·s=F·AB=(2,3)·(-4,3)=-8+9=1 答案:1 7.用两条成120°角的等长绳子悬挂一个灯具,已知灯具重量为10N,则每根绳子的 拉力大小为N. 解析:如图,由题意,得∠AOC=∠COB=60°, 则|OA|=OB|=10,即每根绳子的拉力大小为10N. 答案:10 8.已知,B是圆心为C,半径为√的圆上的两点,且|AB=√5,则AC·CB 解析:由弦长AB=V5,可知∠ACB=60° AC·CB=-CA·CB=-C4|CBos∠AB=-2 答案: 知△ABC是直角三角形,CA=CB,D是CB的中点,E是AB上的一点,且AE=2EB 求证:AD⊥C 证明:如图,以C为原点,CA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设AC=a,则A(a,0),B(0,a), 所以AD=-a, 1-35 所以AD,CE=-a,1 所以AD⊥CE,即AD⊥CE 10.已知点A(2,-1).求过点A与向量a=(5,1)平行的直线方程 解:设所求直线上任意一点P(x,y
所做的功是________. 解析:∵ AB =(-4,3), ∴W=F·s=F· AB =(2,3)·(-4,3)=-8+9=1. 答案:1 7.用两条成 120°角的等长绳子悬挂一个灯具,已知灯具重量为 10 N,则每根绳子的 拉力大小为________ N. 解析: 如图,由题意,得∠AOC=∠COB=60°,| OC |=10, 则| OA |=| OB |=10,即每根绳子的拉力大小为 10 N. 答案:10 8.已知 A,B 是圆心为 C,半径为 5的圆上的两点,且|AB|= 5,则 AC ·CB = ________. 解析:由弦长|AB|= 5,可知∠ACB=60°, AC ·CB =-CA·CB =-| CA || CB |cos∠ACB=- 5 2 . 答案:-5 2 9.已知△ABC 是直角三角形,CA=CB,D 是 CB 的中点,E 是 AB 上的一点,且 AE=2EB. 求证:AD⊥CE. 证明:如图,以 C 为原点,CA 所在直线为 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设 AC=a,则 A(a,0),B(0,a), D 0, a 2 ,C(0,0),E 1 3 a, 2 3 a . 所以 AD = - a, a 2 , CE = 1 3 a, 2 3 a . 所以 AD ·CE =-a· 1 3 a+ a 2 · 2 3 a=0, 所以 AD ⊥ CE ,即 AD⊥CE. 10.已知点 A(2,-1).求过点 A 与向量 a=(5,1)平行的直线方程. 解:设所求直线上任意一点 P(x,y)
则AP=(x-2,y+1) 由题意知AP∥a,故5(y+1)-(x-2)=0, 即x-5y-7=0. 故过点A与向量a=(5,1)平行的直线方程为 层级二应试能力达标 1.已知一条两岸平行的河流河水的流速为2m/s,一艘小船以垂直于河岸方向10m/s 的速度驶向对岸,则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大小为() V26 6 解析:选B设河水的流速为n,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船的实际速度为v,则|n 2,|v=10,⊥n,∴=-n,p·=0, h=√P-2·n+=2V26(m/s) 2.在△ABC中,AB=3,AC=2,BD=BC,则AD·BD的值为() B 解析:选C因为BD=BC,所以点D是BC的中点,则AD=(AB+AC),BD BC=(AC-AB),所以AD·BD=(AB+AC)·(AC-AB)=(AC AB2)=1(2-32)=-,选C. 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V2,BC=2,点E为BC的中点,点F在边 CD上,若AB·AF=V2,则AE·BF的值是 2 D.1 解析:选A∵AF=AD+DF,AB·AF=AB·(AD+DF)=AB·AD+ AB·DF=AB·DF=DF|=V2,∴DF|=1,CF|=V2-1,∴AE·BF (AB+BE)·(BC+CF)=AB·CF+BE·BC=-2(-1)+1×2=-2
则 AP =(x-2,y+1). 由题意知 AP ∥a,故 5(y+1)-(x-2)=0, 即 x-5y-7=0. 故过点 A 与向量 a=(5,1)平行的直线方程为 x-5y-7=0. 层级二 应试能力达标 1.已知一条两岸平行的河流河水的流速为 2 m/s,一艘小船以垂直于河岸方向 10 m/s 的速度驶向对岸,则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大小为( ) A.10 m/s B.2 26 m/s C.4 6 m/s D.12 m/s 解析:选 B 设河水的流速为 v1,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 v2,船的实际速度为 v,则|v1| =2,|v|=10,v⊥v1,∴v2=v-v1,v·v1=0, ∴|v2|= v 2-2v·v1+v 2 1=2 26(m/s). 2.在△ABC 中,AB=3,AC=2, BD = 1 2 BC ,则 AD · BD 的值为( ) A.- 5 2 B. 5 2 C.- 5 4 D. 5 4 解析:选 C 因为 BD = 1 2 BC ,所以点 D 是 BC 的中点,则 AD = 1 2 ( AB + AC ),BD = 1 2 BC = 1 2 ( AC - AB ),所以 AD · BD = 1 2 ( AB + AC )·1 2 ( AC - AB )= 1 4 ( 2 AC - 2 AB )= 1 4 (22-3 2 )=- 5 4 ,选 C. 3.如图,在矩形 ABCD 中,AB= 2,BC=2,点 E 为 BC 的中点,点 F 在边 CD 上,若 AB · AF = 2,则 AE · BF 的值是( ) A. 2 B.2 C.0 D.1 解析:选 A ∵ AF = AD + DF ,AB · AF = AB ·( AD + DF )= AB · AD + AB · DF = AB · DF = 2| DF |= 2,∴| DF |=1,| CF |= 2-1,∴ AE · BF =( AB + BE )·( BC + CF )= AB · CF + BE · BC =- 2( 2-1)+1×2=-2
+V2+2=√2,故选A 4.如图,设P为△ABC内一点,且2PA+2PB+PC=0,则S△Ap:S△A=( A.=B. 解析:选A设AB的中点是D PA+ PB=2 PD=-- PC PD ∴P为CD的五等分点, ,△ABP的面积为△ABC的面积的 5.若0为△AB所在平面内一点,且满足(OB-OC)·(OB+OC-20)=0,则 △ABC的形状为 解析:(OB-OC)·(OB+OC-204) (AB-AC)(0B-0A+OC-0A) (AB-AC)·(AB+AC) B|2-|AC|2=0, I AB=| AC I 答案:等腰三角形 6.如图所示,在倾斜角为37°(sin37°=0.6),高为2m的斜面上,质量为5kg的 物体m沿斜面下滑,物体m受到的摩擦力是它对斜面压力的0.5倍, 斜面对物体m的支持力所做的功为J,重力所做的功为 2m 解析:物体m的位移大小为|s sin37° 则支持力对物体m所做的功为 =F·s=| FIascos90°=0( 重力对物体m所做的功为 呢=G·S=|G|scos53°=5×9.8××0.6=98(J 答案:098 7.如图所示,一个物体受到同一平面内三个力F,E,F的作用,沿北偏东45°的方向
+ 2+2= 2,故选 A. 4.如图,设 P 为△ABC 内一点,且 2 PA +2 PB + PC =0,则 S△ABP∶S△ABC=( ) A. 1 5 B. 2 5 C. 1 4 D. 1 3 解析:选 A 设 AB 的中点是 D. ∵ PA + PB =2 PD =- 1 2 PC , ∴ PD =- 1 4 PC , ∴P 为 CD 的五等分点, ∴△ABP 的面积为△ABC 的面积的1 5 . 5.若 O 为△ABC 所在平面内一点,且满足( OB-OC )·( OB + OC -2 OA )=0,则 △ABC 的形状为________. 解析:( OB-OC )·( OB + OC -2 OA ) =( AB - AC )·( OB-OA + OC -OA ) =( AB - AC )·( AB + AC ) =| AB | 2-| AC | 2=0, ∴| AB |=| AC |. 答案:等腰三角形 6.如图所示,在倾斜角为 37°(sin 37°=0.6),高为 2 m 的斜面上,质量为 5 kg 的 物体 m 沿斜面下滑,物体 m 受到的摩擦力是它对斜面压力的 0.5 倍, 则 斜面对物体 m 的支持力所做的功为________J,重力所做的功为 ________J(g=9.8 m/s2 ). 解析:物体 m 的位移大小为|s|= 2 sin 37°= 10 3 (m), 则支持力对物体 m 所做的功为 W1=F·s=|F||s|cos 90°=0(J); 重力对物体 m 所做的功为 W2=G·s=|G||s|cos 53°=5×9.8× 10 3 ×0.6=98(J). 答案:0 98 7.如图所示,一个物体受到同一平面内三个力 F1,F2,F3 的作用,沿北偏东 45°的方向
移动了8m,其中F|=2N,方向为北偏东30°:|F|=4N,方向为北偏东60°:|F|=6 N,方向为北偏西30°,求合力F所做的功 解:以O为原点,正东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F=(1, √3),F=(2,2),B=(-3,35),所以F=F+F+=(23 +4).又位移s=(4E,E,故合力F所做的功为 F √-2)×42+2+43)×42 即合力F所做的功为246J 点进做题 8.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D,AB的中点,G为BED 与DF的交点.若AB=a,AD=b (1)试以a,b为基底表示BE,DF (2)求证:A,G,C三点共线 解:(1)BE=AE-AB DF=AF-Ad=ca-b (2)证明:因为D,G,F三点共线,则DC→=ADF Bp AG=AD+ d DF=d a+(1-1)b 因为B,G,E三点共线,则BC→=BE, EJ AG=AB+ u BE=(1-p)a+ub, 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知 1-2 解得A= AG=-(a+b)=AC 所以A,G,C三点共线
移动了 8 m,其中|F1|=2 N,方向为北偏东 30°;|F2|=4 N,方向为北偏东 60°;|F3|=6 N,方向为北偏西 30°,求合力 F 所做的功. 解:以 O 为原点,正东方向为 x 轴的正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 F1=(1, 3),F2=(2 3,2),F3=(-3,3 3),所以 F=F1+F2+F3=(2 3 - 2,2 +4 3).又位移 s=(4 2,4 2),故合力 F 所做的功为 W=F·s =(2 3-2)×4 2+(2+4 3)×4 2 =4 2×6 3 =24 6(J). 即合力 F 所做的功为 24 6 J. 8.如图,平行四边形 ABCD 中,E,F 分别是 AD,AB 的中点,G 为 BE 与 DF 的交点.若 AB =a, AD =b. (1)试以 a,b 为基底表示 BE , DF ; (2)求证:A,G,C 三点共线. 解:(1) BE = AE - AB = 1 2 b-a, DF = AF - AD = 1 2 a-b. (2)证明:因为 D,G,F 三点共线,则 DG―→=λ DF , 即 AG = AD +λ DF = 1 2 λa+(1-λ)b. 因为 B,G,E 三点共线,则 BG―→=μ BE , 即 AG = AB +μ BE =(1-μ)a+ 1 2 μb, 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知 1 2 λ=1-μ, 1-λ= 1 2 μ, 解得 λ=μ= 2 3 , ∴ AG = 1 3 (a+b)= 1 3 AC , 所以 A,G,C 三点共线.
◇阶段质量检测(二)平面向量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五边形 ABCDE中(如图),AB+BC-DC=() A. AC B. AD C. BD D. BE 解析:选B∵AB+BC-DC=AC+CD=AD 2.已知平面向量a=(2,-1),b=(1,3),那么|a+b等于() 解析:选B因为a+b=(,2),所以|a+b=3+2=V13,故选B. 3.设向量a,b均为单位向量,且|a+b=1,则a与b的夹角为() D 解析:选C∵a+b=1,∴|a|2+2a·b+|b|2=1, cos (a, 又〈a,b∈[0,π],∴〈a,b 4.已知向量m=(4+1,1),n=(4+2,2),若(m+n)⊥(m-m),则A=() A. B.-3 解析:选B因为m+n=(2A+3,3),mn=(-1,-1),由(m+m)⊥(m-m),可得(m +m)·(m-n)=(2A+3,3)·(-1,-1)=-2A-6=0,解得A=-3 5.如图,M,N分别是AB,AC的一个三等分点,且MN=A(AC一AB)成立,则A A
(时间 120 分钟 满分 1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五边形 ABCDE 中(如图), AB + BC - DC =( ) A. AC B. AD C. BD D. BE 解析:选 B ∵ AB + BC - DC = AC + CD= AD . 2.已知平面向量 a=(2,-1),b=(1,3),那么|a+b|等于( ) A.5 B. 13 C. 17 D.13 解析:选 B 因为 a+b=(3,2),所以|a+b|= 3 2+2 2= 13,故选 B. 3.设向量 a,b 均为单位向量,且|a+b|=1,则 a 与 b 的夹角为( ) A. π 3 B. π 2 C. 2π 3 D. 3π 4 解析:选 C ∵|a+b|=1,∴|a| 2+2a·b+|b| 2=1, ∴cos〈a,b〉=-1 2 .又〈a,b〉∈[0,π],∴〈a,b〉=2π 3 . 4.已知向量 m=(λ+1,1),n=(λ+2,2),若(m+n)⊥(m-n),则 λ=( ) A.-4 B.-3 C.-2 D.-1 解析:选 B 因为 m+n=(2λ+3,3),m-n=(-1,-1),由(m+n)⊥(m-n),可得(m +n)·(m-n)=(2λ+3,3)·(-1,-1)=-2λ-6=0,解得 λ=-3. 5.如图,M,N 分别是 AB,AC 的一个三等分点,且 MN =λ( AC - AB )成立,则 λ =( ) A. 1 2 B.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