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直线的相交(2)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我 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二 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2.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一条而且仅有一条直 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3.一般地,连结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 垂线段最短 4.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 线的距离
课前预练 1.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我 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 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2. 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一条而且仅有一条直 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3. 一般地,连结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 垂线段最短. 4.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 线的距离.
1.垂线 【典例1】如图69—9,直线AB,CD交于点 E F O,EO⊥AB,AO平分∠COF D (1)∠AOC与∠DOE是否互余?为什么? B (2)OE是否平分∠DOF?为什么? 图6.9 【点拨】(1)本题主要考查与垂直有关的角度计算 (2)若已知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反之,若已知两直线互相垂直,就说明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 个角都是直角.如“∠BOD+∠DOE=90”“∠AOF与∠FOE互 为余角”都是根据“EO⊥AB”推得的
课内讲练 1.垂线 【典例1】 如图6.9-9,直线AB,CD交于点 O,EO⊥AB,AO平分∠COF. (1)∠AOC与∠DOE是否互余?为什么? (2)OE是否平分∠DOF?为什么? 【点拨】 (1)本题主要考查与垂直有关的角度计算. (2)若已知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反之,若已知两直线互相垂直,就说明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 个角都是直角.如“∠BOD+∠DOE=90°”“∠AOF与∠FOE互 为余角”都是根据“EO⊥AB”推得的.
【解析】(1)∠AOC与∠DOE互余,理由如下: OE⊥AB(已知),∴∠BOD+∠DOE=90垂直的意义) 又∠AOC=∠BOD(对顶角相等),∴∠AOC+∠DOE=90°, 即∠AOC与∠DOE互余(互余的意义) (2)OE平分∠DOF,理由如下 AO平分∠COF,∴∠AOF=∠AOC角平分线的意义) 由(1)得∠AOC与∠DOE互为余角 又:∠AOF与∠FOE互为余角, ∠FOE=∠DOE(等角的余角相等) 即OE平分∠DOF(角平分线的意义 【答案】(1)∠AOC与∠DOE互余,理由见“解析” (2)OE平分∠DOF,理由见“解析
【解析】 (1)∠AOC与∠DOE互余,理由如下: ∵OE⊥AB(已知),∴∠BOD+∠DOE=90°(垂直的意义). 又∵∠AOC=∠BOD(对顶角相等),∴∠AOC+∠DOE=90°, 即∠AOC与∠DOE互余(互余的意义). (2)OE平分∠DOF,理由如下: ∵AO平分∠COF,∴∠AOF=∠AOC(角平分线的意义). 由(1)得∠AOC与∠DOE互为余角. 又∵∠AOF与∠FOE互为余角, ∴∠FOE=∠DOE(等角的余角相等). 即OE平分∠DOF(角平分线的意义). 【答案】 (1)∠AOC 与∠DOE 互余,理由见“解析” (2)OE 平分∠DOF,理由见“解析
E 【跟踪练习1】如图69-10,已知直线AB和 CD交于点O,射线OE⊥AB于点O,射线 F OF⊥CD于点O,且∠BOF=25°,求∠AOC 和∠EOD的度数 图6.9-10 【解析】∵OF⊥CD(已知),∴∠FOD=90(垂直的意义) 又∵∠BOF=25(已知),∴∠BOD=90°-25°=65°, ∴∠AOC=∠BOD=65°(对顶角相等). 又OE⊥AB(已知),∴∠EOB=90(垂直的意义), ∠EOF=90°-25°=65 ∠EOD=∠EOF+∠FOD=65°+90°=155° 【答案】∠AOC=65,∠EOD=155°
【跟踪练习1】 如图6.9-10,已知直线AB和 CD交于点O,射线OE⊥AB于点O,射线 OF⊥CD于点O,且∠BOF=25°,求∠AOC 和∠EOD的度数. 【解析】 ∵OF⊥CD(已知),∴∠FOD=90°(垂直的意义). 又∵∠BOF=25°(已知),∴∠BOD=90°-25°=65°, ∴∠AOC=∠BOD=65°(对顶角相等). 又∵OE⊥AB(已知),∴∠EOB=90°(垂直的意义), ∴∠EOF=90°-25°=65°. ∴∠EOD=∠EOF+∠FOD=65°+90°=155°. 【答案】 ∠AOC=65,∠EOD=155°
2.垂线、垂线段的性质 【典例2】如图69-11,汽车在 条笔直的公路AB上由A向B 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 AB两侧的村庄 图6.9—11 (1)在图上画出表示两村庄M,N之间距离的线段; (2)设汽车行驶到公路AB上的点P处时,距离村庄M最近; 汽车行驶到公路AB上的点Q处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 图中的公路AB上分别画出点P,Q的位置; (3)当汽车从4出发向B行驶时,在公路AB的哪一段路上距离 M,N两村庄都越来越近?在哪一段路上距离村庄N越来 越近,而离村庄M却越来越远(分别用文字表述你的结 论,不必说出理由)?
2.垂线、垂线段的性质 【典例2】 如图6.9-11,汽车在 一条笔直的公路AB上由A向B 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 AB两侧的村庄. (1)在图上画出表示两村庄M,N之间距离的线段; (2)设汽车行驶到公路AB上的点P处时,距离村庄M最近; 汽车行驶到公路AB上的点Q处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 图中的公路AB上分别画出点P,Q的位置; (3)当汽车从A出发向B行驶时,在公路AB的哪一段路上距离 M,N两村庄都越来越近?在哪一段路上距离村庄N越来 越近,而离村庄M却越来越远(分别用文字表述你的结 论,不必说出理由)?
【点拨】(1)应区分“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两个 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连结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后者是点到直线 的垂线段的长度 (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此例中应该体会到数学上“距 离”具有最小短)性 (3)对于第(2)小题可以从比较AB上各点与M,N连结的线段大小入 手,容易得解. 【解析】(1)如解图所示,所画线段MN 即为所求 (2)分别过点M,N向直线AB画垂线,垂足 P和Q即为所求 (3)当汽车从4出发向B行驶时,在4P这段 (典例2解) 路上时,离M,N两村庄都越来越近;在PQ这段路上时,离村庄N 越来越近,而离村庄M却越来越远
【点拨】 (1)应区分“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两个 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连结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后者是点到直线 的垂线段的长度. (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此例中应该体会到数学上“距 离”具有最小(短)性. (3)对于第(2)小题可以从比较AB上各点与M,N连结的线段大小入 手,容易得解. 【解析】 (1)如解图所示,所画线段 MN 即为所求. (2)分别过点M,N向直线AB画垂线,垂足 P和Q即为所求. (3)当汽车从A出发向B行驶时,在AP这段 路上时,离M,N两村庄都越来越近;在PQ这段路上时,离村庄N 越来越近,而离村庄M却越来越远.
【跟踪练习2】如图6-12,直线表示一条公、B 路,直线l上的点B表示车站,直线外的点A 表示村庄 (1)从村庄4到车站B筑一条公路,应按怎样 的路线筑路,才能使路程最短? 图6.9-12 (2)从村庄A到公路一条公路,应按怎样的 路线筑路,才能使路程最短? 【解析】如解图 (1)按连结线段AB的路线筑路,才能使路程最 短 (2)作AD⊥厅点D,按线段AD的路线筑路,才 能使路程最短 跟踪练习2解)
【跟踪练习2】 如图6.9-12,直线l表示一条公 路,直线l上的点B表示车站,直线l外的点A 表示村庄. (1)从村庄A到车站B筑一条公路,应按怎样 的路线筑路,才能使路程最短? (2)从村庄A到公路l筑一条公路,应按怎样的 路线筑路,才能使路程最短? 【解析】 如解图. (1)按连结线段AB的路线筑路,才能使路程最 短. (2)作AD⊥l于点D,按线段AD的路线筑路,才 能使路程最短.
3.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典例3】如图69-13,已知△ABC (1)过点画BC的垂线AD,垂足为D; (2)过点4画4D的垂线EF; (3)过点B画BC的垂线BG; (4)直线BG与EF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图6.9-13 【点拨】垂线段AD其实是点A到直线BC的距离, 也是△ABC中BC边上的高,由于这是一个G 钝角三角形,所以高在三角形的外部,应E 该先延长BC. 【答案】(1)2)(3)如解图所示 (4)直线BG与EF是互相垂直的 (典例3解)
3.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典例3】 如图6.9-13,已知△ ABC. (1)过点A画BC的垂线AD,垂足为D; (2)过点A画AD的垂线EF; (3)过点B画BC的垂线BG; (4)直线BG与EF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点拨】 垂线段AD其实是点A到直线BC的距离, 也是△ ABC中BC边上的高,由于这是一个 钝角三角形,所以高在三角形的外部,应 该先延长BC. 【答案】 (1)(2)(3)如解图所示 (4)直线 BG 与 EF 是互相垂直的
【跟踪练习3】如图6.9-14,点P是∠AOB内一点 (1)作PC⊥OA,PD⊥OB,垂足分别 为C,D P (2)量出PC,PD的长(精确到1mm);O 图69-14 (3)量出∠CPD和∠AOB的度数; (4)∠AOB与∠CPD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5)由此可得什么规律?
【跟踪练习3】 如图6.9-14,点P是∠AOB内一点. (1)作PC⊥OA,PD⊥OB,垂足分别 为C,D; (2)量出PC,PD的长(精确到1 mm); (3)量出∠CPD和∠AOB的度数; (4)∠AOB与∠CPD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5)由此可得什么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