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机械波Mechanical Wave 在上一章讨论振动的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研究振动在空间的传播过程一波动。波动分为 机械波和电磁波。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交变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形成电 磁波。机械波和电磁波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但是它们都具有波动的共同特征,即都具有一定 的传播速度,且都伴随着能量的传播,都能产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而且有相似 的数学表达形式。 一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并深刻理解描述波动的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能根据 给定的条件求出波函数: 2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熟练掌握波的干涉原理和干涉加强,减弱条件: 4掌握驻波的形成和特点,建立半波损失的概念 5理解多普勒效应及其公式,并能求解一些具体问题。 二基本内容 1波动的基本概念 1)机械波:形成机械波必须有波源(振动物体)和弹性介质。 2)横波和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的波叫做横波:两者相互平行的波叫 做纵波。横波和纵波是波动的两种基本类型,各种复杂的波都可以分解成横波与纵波,并分别 处理。 3)波线与波面:为描述形象起见,自波源沿各传播方向画一些带箭头的线,叫做波线。介质中 振动的相位相同的各点组成的面叫做同相面或波面。在某一时刻,最前面的波面叫做波前。 4)平面波和球面波:波面为平面的波称为平面波:点波源的波面是球面,叫做球面波。在离波 源足够远处,且观察范围不大时,球面波可按平面波处理。 5)波速(相速):振动状态(即相位)在空间的传播速度称为波速或相速。它与波动的特性 无关,仅取决于传播介质的性质。 6)波长:同一波线上相位差为2的两相邻质点之间的距离,即一个完整波形的长度。它反映 波在空间上的周期性。 )波的周期T:一个完整波形通过波线上某点所需的时间。它反映波在时间上的周期性。波的 周期与传播介质各质点的振动周期相同。 8)波的频率:单位时间通过波线上某点的完整波形的数目,它与介质质元的振动频率相等。 9)波数k:它的数值等于在2π长度内所包含的完整波的个数。 10)波速、波长、周期、频率、波数之间的关系: ==,k-2- 2简谐波 1)简谐波:波源和介质质点都作简谐振动的波称为简谐波。各种复杂的波形都可看成由许多不 同频率的简谐波的叠加
第十五章 机械波Mechanical Wave 在上一章讨论振动的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研究振动在空间的传播过程-波动。波动分为 机械波和电磁波。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交变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形成电 磁波。机械波和电磁波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但是它们都具有波动的共同特征,即都具有一定 的传播速度,且都伴随着能量的传播,都能产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而且有相似 的数学表达形式。 一 基本要求 1 熟练掌握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并深刻理解描述波动的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能根据 给定的条件求出波函数; 2 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熟练掌握波的干涉原理和干涉加强,减弱条件; 4 掌握驻波的形成和特点,建立半波损失的概念 5 理解多普勒效应及其公式,并能求解一些具体问题。 二 基本内容 1 波动的基本概念 1) 机械波:形成机械波必须有波源(振动物体)和弹性介质。 2) 横波和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的波叫做横波;两者相互平行的波叫 做纵波。横波和纵波是波动的两种基本类型,各种复杂的波都可以分解成横波与纵波,并分别 处理。 3) 波线与波面:为描述形象起见,自波源沿各传播方向画一些带箭头的线,叫做波线。介质中 振动的相位相同的各点组成的面叫做同相面或波面。在某一时刻,最前面的波面叫做波前。 4) 平面波和球面波:波面为平面的波称为平面波;点波源的波面是球面,叫做球面波。在离波 源足够远处,且观察范围不大时,球面波可按平面波处理。 5) 波速(相速)u:振动状态(即相位)在空间的传播速度称为波速或相速。它与波动的特性 无关,仅取决于传播介质的性质。 6) 波长:同一波线上相位差为2的两相邻质点之间的距离,即一个完整波形的长度。它反映 波在空间上的周期性。 7) 波的周期T:一个完整波形通过波线上某点所需的时间。它反映波在时间上的周期性。波的 周期与传播介质各质点的振动周期相同。 8) 波的频率:单位时间通过波线上某点的完整波形的数目,它与介质质元的振动频率相等。 9) 波数k:它的数值等于在2长度内所包含的完整波的个数。 10) 波速、波长、周期、频率、波数之间的关系: u k T u = = = = 2 , 2 简谐波 1) 简谐波:波源和介质质点都作简谐振动的波称为简谐波。各种复杂的波形都可看成由许多不 同频率的简谐波的叠加
2)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在无吸收的均匀介质中沿X轴传播的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为 y=Acoslo(t年+p] =Acos2x(5干,)+p =Acos[(年2π)+p】 其中:“-0表示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表示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3)波函数的物理意义:波函数是x和的函数。给定x,表示x处质点的振动,即给出x处质点任意 时刻离开自己平衡位置的位移:给定,表示时刻的波形,即给出时刻质点离开自己平衡位置 的位移。 3波传播的能量 )能量密度:单位体积介质的波动能量。 y=po4smo- 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叫做平均能量密度, 平均能流度:单位时间酒过垂直于传方向的单位面积的平均能流/一 ,能流 密度是矢量,方向与波数方向相同,它的大小表示波的强度。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平 面波的强度不变,球面波的强度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3)波动方程 在无吸收的均匀介质中,一切平面波被都遵守微分方程: o'y10'y u"ot 在三维空间中传播的一切波动过程都遵守微分方程: 器++ 4惠更斯原理 介质中波阵面上各点都可看做子波波源,任一时刻这些子波的包迹就是新的波阵面。 5波的叠加原理 几列例波可以保持各自的特点通过同一介质,好像没有其他波一样:在它们相重叠的区域内, 每一点的振动都是各个波单独在该点产生的振动的矢量和。 6波的干涉 8)波的干涉现象:由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两个波源所发出的 波,在空间相遇,出现某些点振动始终加强,某些点振动始终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称为 波的干涉现象。能产生干涉现象的波叫做相关波,相应的波源叫做相干波源。 9)波的相干条件:频率相同、振动方向不相互垂直、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 10)干涉加强和减弱的条件:两相关波源发出的波在空间某处相遇叠加时,干涉加强或减弱的 条件由两波在该处的相位差:
2) 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在无吸收的均匀介质中沿X轴传播的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为 cos[( 2 ) ] cos[2 ( ) ] cos[ ( ) ] = + = + = + x A t x T t A u x y A t 其中:“−表示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表示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3)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波函数是x和t的函数。给定x,表示x处质点的振动,即给出x处质点任意 时刻离开自己平衡位置的位移;给定t,表示t时刻的波形,即给出t时刻质点离开自己平衡位置 的位移。 3 波传播的能量 1) 能量密度:单位体积介质的波动能量。 sin ( ) 2 2 2 u x y = A t − 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叫做平均能量密度, 2 2 2 1 = A 。 9) 平均能流密度:单位时间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平均能流 I A u 2 2 2 1 = ,能流 密度是矢量,方向与波数方向相同,它的大小表示波的强度。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平 面波的强度不变,球面波的强度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3) 波动方程 在无吸收的均匀介质中,一切平面波都遵守微分方程: 2 2 2 2 2 1 t y x u y = 在三维空间中传播的一切波动过程都遵守微分方程: 2 2 2 2 2 2 2 2 2 1 x y z u t = + + 4 惠更斯原理 介质中波阵面上各点都可看做子波波源,任一时刻这些子波的包迹就是新的波阵面。 5 波的叠加原理 几列波可以保持各自的特点通过同一介质,好像没有其他波一样;在它们相重叠的区域内, 每一点的振动都是各个波单独在该点产生的振动的矢量和。 6 波的干涉 8) 波的干涉现象:由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两个波源所发出的 波,在空间相遇,出现某些点振动始终加强,某些点振动始终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称为 波的干涉现象。能产生干涉现象的波叫做相关波,相应的波源叫做相干波源。 9) 波的相干条件:频率相同、振动方向不相互垂直、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 10) 干涉加强和减弱的条件:两相关波源发出的波在空间某处相遇叠加时,干涉加强或减弱的 条件由两波在该处的相位差:
4p=-段-受6-》决定 4p={±吉凝z-02振幅最小,A=4-4 k=0,L2,…,振幅最大,A=A+A4 当两相关波源的振动的相位相同时,干涉条件也可用波程差表示: +k A=A+4 6=5-=±(2k+0号A=A-角 k=0,12.… 7驻波 两列振幅相同的相关波,在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时,形成驻波。它实际上是稳定的 分段振动。在波节和波腹。相邻两波节或波幅之间的距离为2。波节两边的介质,振动的相位 差为π。 8多普制相应 当波源S与观察者R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所接收到的波颜率?与波源所发射的波的频 率s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相应。 波源与观察者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二者关系为 土节 上面一组符号表示相互靠近:下面一组符号相互远离。 §1机械波的几个概念Some Concepts of Mechanical Wave 一机械波的形成 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内传播就形成机械波,这是因为弹性介质内各 质点之间有弹性力相互作用着。当介质中某一质点离开平衡位置时,这就发生了相变,于是, 一方面邻近质点将对它施加弹性回复力,使它回到平衡位置,并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起来:另 一方面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这个质点也将对邻近质点施加弹性力,迫使邻近质点也在自己的平 衡位置附近振动起来。这样,当弹性介质中的一部分发生振动时,由于各部分之间的弹性相互 作用,振动就由近及远地传播开去,形成了振动。 弹性介质:组成介质的质点或质元之间以弹性力相互作用者,当介质中某一质点P偏离平衡 位置时,由于形变相邻质点就将对它施以弹性力作用,使它回到平衡位置。但由于惯性的存在, P质点回到平衡位置后,又将向相反方向偏离。于是质点P就在平衡位置附件振动起来。与此同 时质点P也对其相邻质点施以弹性力作用,使相邻质点也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就这样振 动就以一定的速度在弹性介质中由近及远地传播出去,形成波动。 机械波产生条件:产生机械振动的振源:传播这种机械振动的弹性介质。 注意:波动是波源的振动状态或振动能量在介质中的传播,介质中的质点并不是随波前进, 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
( ) 2 2 1 2 1 = − − r − r 决定。 1 2 1 2 0,1,2, , 0,1,2, , (2 1) 2 k A A A k A A A k k = = − = = + + = 振幅最小, 振幅最大, 当两相关波源的振动的相位相同时,干涉条件也可用波程差表示: 0,1,2, 2 (2 1) 1 2 1 2 2 1 = = − = + + = − = k A A A A A A k k r r 7 驻波 两列振幅相同的相关波,在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时,形成驻波。它实际上是稳定的 分段振动。在波节和波腹。相邻两波节或波幅之间的距离为/2。波节两边的介质,振动的相位 差为。 8 多普勒相应 当波源S与观察者R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所接收到的波频率R与波源所发射的波的频 率S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相应。 波源与观察者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二者关系为 S S R R u v u v = 上面一组符号表示相互靠近;下面一组符号相互远离。 §1 机械波的几个概念Some Concepts of Mechanical Wave 一 机械波的形成 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内传播就形成机械波,这是因为弹性介质内各 质点之间有弹性力相互作用着。当介质中某一质点离开平衡位置时,这就发生了相变,于是, 一方面邻近质点将对它施加弹性回复力,使它回到平衡位置,并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起来;另 一方面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这个质点也将对邻近质点施加弹性力,迫使邻近质点也在自己的平 衡位置附近振动起来。这样,当弹性介质中的一部分发生振动时,由于各部分之间的弹性相互 作用,振动就由近及远地传播开去,形成了振动。 弹性介质:组成介质的质点或质元之间以弹性力相互作用着,当介质中某一质点P偏离平衡 位置时,由于形变相邻质点就将对它施以弹性力作用,使它回到平衡位置。但由于惯性的存在, P质点回到平衡位置后,又将向相反方向偏离。于是质点P就在平衡位置附件振动起来。与此同 时质点P也对其相邻质点施以弹性力作用,使相邻质点也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就这样振 动就以一定的速度在弹性介质中由近及远地传播出去,形成波动。 机械波产生条件:产生机械振动的振源;传播这种机械振动的弹性介质。 注意:波动是波源的振动状态或振动能量在介质中的传播,介质中的质点并不是随波前进, 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
二横波与纵波 按照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机械波可分为横波与纵波,这是波动的两种最 基本的形式 1.横波:介质中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表现了波峰、波谷沿波的传播方向移 动 2.纵波:介质中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表现了介质的疏、密状态沿波传播方 向的移动。 用手上下抖动绳子时,绳子上各部分质点依次上下振动起来,这种波是横波。对于横波, 可以观察到绳子上交替出现凸起的波峰和凹下的波谷。并且它们以一定的速度沿绳传播,这就 是横波的外形特征。 将一根水平放置的长弹簧的一端固定,用手拍打另一端,各部分弹簧就依次左右振动起来。 这种波是纵波。纵波的外形特征是弹簧出现交替的稀疏”和“稠密区域,并且它们以一定速度 传播出去。 三波长波的周期和频率波速 1波长和频率 波长用“表示,单位米: 横波的波长:相邻的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 周期:波前进一个波长距离所需的时间: 频率:周期的倒数。 u=月 u=元v 2波的传播速度 波速:单位时间内波动所传播的距离。 同一波源发出的一定频率的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频率不变,波速不同,因而波长不同。 注意:波速决定于介质:频率决定于波源。 时论几儿种介质中的波速: 绳或弦上的横波速度: 固体中的波速: 横波: w-1P 纵波: 4p B 液体和气体中的纵波的波速: u=p
二 横波与纵波 按照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机械波可分为横波与纵波,这是波动的两种最 基本的形式。 1. 横波:介质中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表现了波峰、波谷沿波的传播方向移 动; 2. 纵波:介质中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表现了介质的疏、密状态沿波传播方 向的移动。 用手上下抖动绳子时,绳子上各部分质点依次上下振动起来,这种波是横波。对于横波, 可以观察到绳子上交替出现凸起的波峰和凹下的波谷。并且它们以一定的速度沿绳传播,这就 是横波的外形特征。 将一根水平放置的长弹簧的一端固定,用手拍打另一端,各部分弹簧就依次左右振动起来。 这种波是纵波。纵波的外形特征是弹簧出现交替的“稀疏”和“稠密”区域,并且它们以一定速度 传播出去。 三 波长 波的周期和频率 波速 1 波长和频率 波长用“表示,单位米; 横波的波长:相邻的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 周期:波前进一个波长距离所需的时间; 频率:周期的倒数。 T u = u = 2 波的传播速度 波速:单位时间内波动所传播的距离。 同一波源发出的一定频率的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频率不变,波速不同,因而波长不同。 注意:波速决定于介质;频率决定于波源。 讨论几种介质中的波速: 绳或弦上的横波速度: T u = 固体中的波速: 横波: G u = 纵波: Y u = 液体和气体中的纵波的波速: B u =
对于理想气体: 体变模量: D 固体: B--AVIV 液体: 品 其中:P=∫s 杨氏模量: 切变模最,G= 表某些介质中的机械波速 介质 速度(m.s) 空气 331(20℃) 海水 1531(25℃) 木材 3400-4700(洁 5854(纵波),3150(横波) 地表 8000(纵波),4450(横波) 四波线波面波前 1.波面:振动相位相同的各点连成的面 2.波前:波源最初振动状态传播到各点所连成的面称为波前。 根据波前的形状可以把波分为平面波、球面波等 3.波线:沿波的传播方向画一些带箭头的线,各向同性介质中波线与波面垂直。 S2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Wave Function of Simple Harmonic Wave 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内的传播,它是弹性介质内大量质点参与的一种集体运动形 式。如果波沿x方向传播,要描述它,就应该知道x处的质点在任意时刻的位移y,即应该知道(x )。我们把这种描述波传播的函数x,)叫做波动函数,简称波函数。 一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 若波源和介质中的质点都作简谐振动,这种波称之为简谐波。 设有一平面简诺波,在无吸收的、均匀的、无限大的介质中沿正方向传播。建立如图所示 坐标系,为简单起见,设原点0的振动为:%=Acoso
对于理想气体: M P RT u = = 体变模量: 固体: V V P B = − 液体: V V P B = − 其中: P = f s 杨氏模量: l l f s Y = 切变模量: f s G = 表 某些介质中的机械波速 介质 速度(m.s−1) 空气 海水 木材 钢 地表 331(20℃) 1531(25℃) 3400-4700(纵波) 5854(纵波),3150(横波) 8000(纵波),4450(横波) 四 波线 波面 波前 1. 波面:振动相位相同的各点连成的面 2. 波前:波源最初振动状态传播到各点所连成的面称为波前。 根据波前的形状可以把波分为平面波、球面波等 3. 波线:沿波的传播方向画一些带箭头的线,各向同性介质中波线与波面垂直。 §2 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Wave Function of Simple Harmonic Wave 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内的传播,它是弹性介质内大量质点参与的一种集体运动形 式。如果波沿x方向传播,要描述它,就应该知道x处的质点在任意时刻t的位移y,即应该知道y(x, t)。我们把这种描述波传播的函数y(x, t)叫做波动函数,简称波函数。 一 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 若波源和介质中的质点都作简谐振动,这种波称之为简谐波。 设有一平面简谐波,在无吸收的、均匀的、无限大的介质中沿正方向传播。建立如图所示 坐标系,为简单起见,设原点O的振动为: y Acost 0 =
其中:A为振幅:o为角频率 对P点:=cos1- ,因P点是任意一点, ·.·0=2mv,=入v 5y=Acos2axu-克》 上式称为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若波沿x轴负向传播,则表达式为: y=Acoso(t+) 或r=4cos2xu+克 结论: 4)波的传播不是介质质元的传播,而是振动状态的传播,某时刻某质元的振动状态将在较晚 时刻于“下游”某处出现: 5)“上游”的质元依次带动下游”质元振动: 6)沿波的传播方向,各质元的相位依次落后: 7)同相位点质元的振动状态相同,相邻同相位点,相位差为2π。 二波函数的物理含义 1x一定时为该处质点的振动方程,对应曲线为该处质点做简谐振动的振动曲线,方程为: 1V=Ac0sM-0】 2一定时为该时刻各质点位移分布,对应曲线为该时刻各质点的位移分布波形图,方程为: y=Acs0-2) 3、x都变化时,表示波线上所有质点在各个时刻的位移情况,方程为: J=4cos2a1-克 波的传播是相位的传播,也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传播,或说是整个波形的传播,波速 就是相位或波形向前传播的速度。总之,当和x都变化时,波函数就描述了波的传播过程,所 以这种波也称为行波,或前进波。 注意: =-4o血ou- “:要注意区别质点的振动速度和波的传播速度 “;为质点振动的加速度 三波动微分方程 前面我们从运动学角度讨论了简谐波的传播规律,并着重分析了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现 在从动力学角度讨论一般平面波所满足的微分方程
其中:A为振幅;为角频率 对P点: cos ( ) u x y = A t − ,因P点是任意一点, = 2,u = 故 cos2 ( ) x y = A t − 上式称为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若波沿x轴负向传播,则表达式为: cos ( ) u x y = A t + 或 cos2 ( ) x y = A t + 结论: 4) 波的传播不是介质质元的传播,而是振动状态的传播,某时刻某质元的振动状态将在较晚 时刻于“下游”某处出现; 5) “上游”的质元依次带动“下游”质元振动; 6) 沿波的传播方向,各质元的相位依次落后; 7) 同相位点质元的振动状态相同,相邻同相位点,相位差为2。 二 波函数的物理含义 1 x一定时为该处质点的振动方程,对应曲线为该处质点做简谐振动的振动曲线,方程为: y = Acos(t −) 2 t一定时为该时刻各质点位移分布,对应曲线为该时刻各质点的位移分布波形图,方程为: ) 2 cos( x y = A − 3 t、x都变化时,表示波线上所有质点在各个时刻的位移情况,方程为: cos2 ( ) x y = A t − 波的传播是相位的传播,也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传播,或说是整个波形的传播,波速u 就是相位或波形向前传播的速度。总之,当t和x都变化时,波函数就描述了波的传播过程,所 以这种波也称为行波,或前进波。 注意: sin ( ) u x A t t y v = − − = ;要注意区别质点的振动速度和波的传播速度 cos ( ) 2 2 2 u x A t t y a = − − = ;为质点振动的加速度 三 波动微分方程 前面我们从运动学角度讨论了简谐波的传播规律,并着重分析了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现 在从动力学角度讨论一般平面波所满足的微分方程
对平面孩的表达式=-宁分别求1和:的粉保导表 2-=om-与 是-4-当 比较两式得 o'y 1 a'y 上式称为波的波动方程。任何物理量不论是力学量,电学量或其他量,只要它与时间和坐 标关系满足波动方程,则这一物理量就按波的形式传播。 S3波的能量Wave Energy 一波动能量的传播 在波动传播过程中,波源的振动通过弹性介质由近及远地一层接一层地传播出去,使介质 中各质点依次在各自在平衡位置附近作振动。可见介质中各质点具有动能,同时介质因发生形 变还具有势能。所以,波动过程也是能量传播的过程。 设波在体密度为p的弹性介质中传播,在波线上坐标r处取一个体积元d,在时刻t,该体 积元的 ·振动位移:=Ac0s(-马 ·振动速度: sin e-) 导出,此处略) ·体积元总能量: d=d,+d,=pfo2smo- 表明: ·总能量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是能量传播的具体体现。 。 波动能量与振动能量有显著不同。振动中动能与势能相位差2两者相互转化,使系统 的总机械能保持守恒:波动中动、势能同相,它们同时达到最大值,又同时达到最小 值。因此对任意体积元来说,它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即沿着波动的传播方向,该体 积元不断地从后面的介质获得能量,又不断地把能量传递给前面的介质。这样,能量 就随着波动的行进,从介质的这一部分传向另一部分。所以,波动是能量传递的一种 方式。 1.能量密度:单位体积介质中的波动能量
对平面波的表达式 cos ( ) u x y = A t − 分别求 t 和 x 的二阶偏导数 cos ( ) 2 2 2 u x A t t y = − − cos ( ) 2 2 2 2 u x t u A x y = − − 比较两式得 2 2 2 2 2 1 t y x u y = 上式称为波的波动方程。任何物理量y不论是力学量,电学量或其他量,只要它与时间和坐 标关系满足波动方程,则这一物理量就按波的形式传播。 §3 波的能量Wave Energy 一 波动能量的传播 在波动传播过程中,波源的振动通过弹性介质由近及远地一层接一层地传播出去,使介质 中各质点依次在各自在平衡位置附近作振动。可见介质中各质点具有动能,同时介质因发生形 变还具有势能。所以,波动过程也是能量传播的过程。 设波在体密度为的弹性介质中传播,在波线上坐标x 处取一个体积元dV,在时刻t,该体 积元的 • 振动位移: cos ( ) u x y = A t − • 振动速度: sin ( ) u x A t t y v = − − = • 振动动能: d sin ( ) 2 1 d 2 1 d 2 2 2 2 u x E mv VA t k = = − • 形变势能: d sin ( ) 2 1 d 2 2 2 u x E VA t p = − ;(注:由 2 (d ) 2 1 dE k y P = 导出,此处略) • 体积元总能量: d d d d sin ( ) 2 2 2 u x E E E VA t = k + p = − 表明: • 总能量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是能量传播的具体体现。 • 波动能量与振动能量有显著不同。振动中动能与势能相位差/2两者相互转化,使系统 的总机械能保持守恒;波动中动、势能同相,它们同时达到最大值,又同时达到最小 值。因此对任意体积元来说,它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即沿着波动的传播方向,该体 积元不断地从后面的介质获得能量,又不断地把能量传递给前面的介质。这样,能量 就随着波动的行进,从介质的这一部分传向另一部分。所以,波动是能量传递的一种 方式。 1. 能量密度:单位体积介质中的波动能量
wdno'snal 2.平均能量密度 而-号no2sm2ot-5t-5o 表明:波的平均能量密度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 二能流和能流密度 能量随波的前进在介质中传播,就好象能量在介质中流动一样,故引入能流的概念。 1.能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介质某一截面的能量。 p=suw=sup4io'sin'o(t-) 2.平均能流D=nm=a4ro ,能流的单位:W(瓦特),因此波的能流也称为波的功率。 3.能流密度:通过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上单位面积的平均能流。 1=-Wu= 显然能流密度越大,单位时间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能量就越多,表示波动越强列。所以能 流密度/也称为波的强度,它的单位为Wm2。 S4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反射和折射Huygensprinciple 一惠更斯原理 在总结大量现象的基础上,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于1679年首先提出:介质中波动传播到名 点,都可以视为发射子波的波源,在其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的包络就是新的波前。如图所示: 对于任何波动过程(机械波或电磁波),不论其传播波动的介质是均匀的还是非均匀的,是 各向同性的还是各向异性的,惠更斯原理都是适用的。若己知某一时刻波前的位置,就可以根 据这一原理,用几何作图的方法,确定出下一时刻波前的位置,从而确定波传播的方向。 二波的衍射 当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其传播方向绕过障碍物发生方向改变,称为波的衍射。 衍射现象显著与否与障碍物的大小与波长之比有关。若障碍物的宽度远大于波长,衍射现象不 明显:若障碍物的宽度与波长差不多,行射现象就比较明显:若障碍物宽度小于波长,则衍 现象更加明显。声学中,由于声音的波长与所碰到的障碍物的大小差不多,故声波的衍射较显 著。机械波和电磁波都会产生衍射现象,衍射现象是波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用惠更斯原理能够定性地说明衍射、干涉及反射等现象。 三波的反射和折射 反射与折射也是波的特征,当波传播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波的一部分在界面返回,形 成反射波,另一部分进入另一种介质形成折射波
sin ( ) d d 2 2 2 u x A t V E w = = − 2. 平均能量密度 2 2 0 2 2 2 2 1 sin ( )d 1 t A u x A t T w T = − = 表明:波的平均能量密度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 二 能流和能流密度 能量随波的前进在介质中传播,就好象能量在介质中流动一样,故引入能流的概念。 1. 能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介质某一截面的能量。 sin ( ) 2 2 2 u x p = suw = suA t − 2. 平均能流 2 2 2 1 p = suw = suA ,能流的单位:W(瓦特),因此波的能流也称为波的功率。 3. 能流密度:通过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上单位面积的平均能流。 wu A u S p I 2 2 2 1 = = = 显然能流密度越大,单位时间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能量就越多,表示波动越强列。所以能 流密度I也称为波的强度,它的单位为W.m−2。 §4 惠更斯原理 波的衍射、反射和折射Huygens principle 一 惠更斯原理 在总结大量现象的基础上,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于1679年首先提出:介质中波动传播到各 点,都可以视为发射子波的波源,在其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的包络就是新的波前。如图所示: 对于任何波动过程(机械波或电磁波),不论其传播波动的介质是均匀的还是非均匀的,是 各向同性的还是各向异性的,惠更斯原理都是适用的。若已知某一时刻波前的位置,就可以根 据这一原理,用几何作图的方法,确定出下一时刻波前的位置,从而确定波传播的方向。 二 波的衍射 当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其传播方向绕过障碍物发生方向改变,称为波的衍射。 衍射现象显著与否与障碍物的大小与波长之比有关。若障碍物的宽度远大于波长,衍射现象不 明显;若障碍物的宽度与波长差不多,衍射现象就比较明显;若障碍物宽度小于波长,则衍射 现象更加明显。声学中,由于声音的波长与所碰到的障碍物的大小差不多,故声波的衍射较显 著。机械波和电磁波都会产生衍射现象,衍射现象是波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用惠更斯原理能够定性地说明衍射、干涉及反射等现象。 三 波的反射和折射 反射与折射也是波的特征,当波传播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波的一部分在界面返回,形 成反射波,另一部分进入另一种介质形成折射波
1反射定律 根据实验,可得到反射定律: 1)反射线、入射线和界面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 f'=i 下面用惠更斯原理证明这个定律:设一平面波以入射到两者介质的界面上。根据惠更斯原 理,入射波到达分界面上的各点,都可作为子波的波源。在时刻,入射波的波前为4A:,此后 AA3上的4、42各点,将先后到达界面上的B1、B2各点。在时刻+△,点4到达点B,于是可作 界面上各点子波在此时刻的包络。包络是通过点B的直线BB,作波前的垂直线,即得到反射线 2折射定律 根据实验,折射定律为: 1)折射线、入射线和界面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入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波在第一种介质中的波速与在第二种介质中的波速之比,即 用惠更斯原理确定折射波的传播方向(作图法): BC=u (th)=ACsini AE=(1)=ACsin iz 波的折射定律: sn4=4 s1n42 其中:1一入射角 2折射角 §5波的干涉Interference of Wave 一波的叠加原理 日常生活中,如听乐队演奏或几个人同时讲话时,我们仍能从综合音响中辨别出每种乐器 或某个人的声音,这表明某种乐器或某个人发出的声波,并不因其他乐器或人同时发出的声波 而受到影响。可见,波的传播是独立进行的。又如在水面上有两列水波相遇,或者几束灯光在 空间相遇时,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得到波的叠加原理: 1)当几列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在其相遇区域内,任一点的振动为各个波单独存在时在 该点引起的振动的矢量和: 2)各列波相遇之后,仍保持它们原有的特性(频率、波长、振幅、振动方向等)不变,按 照原来的方向继续前进,就象没有遇到其他的波一样。 二波的干涉 观察水波的干涉实验:把两个小球装在同一支架上,使小球的下端紧靠水面。当支架沿垂直
1 反射定律 根据实验,可得到反射定律: 1) 反射线、入射线和界面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 i =i 下面用惠更斯原理证明这个定律:设一平面波以u入射到两者介质的界面上。根据惠更斯原 理,入射波到达分界面上的各点,都可作为子波的波源。在时刻t,入射波I的波前为AA3,此后, AA3上的A1、A2各点,将先后到达界面上的B1、B2各点。在时刻t+t,点A3到达点B3,于是可作 界面上各点子波在此时刻的包络。包络是通过点B3的直线B3B,作波前的垂直线,即得到反射线 L。 2 折射定律 根据实验,折射定律为: 1) 折射线、入射线和界面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 入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波在第一种介质中的波速u1与在第二种介质中的波速u2之比,即 2 1 2 1 sin sin u u i i = 用惠更斯原理确定折射波的传播方向(作图法): 1 2 1 1 BC = u (t − t ) = ACsin i 2 2 1 2 AE = u (t − t ) = ACsin i 波的折射定律: 2 1 2 1 sin sin u u i i = 其中:i1--入射角, i2--折射角 §5 波的干涉Interference of Wave 一 波的叠加原理 日常生活中,如听乐队演奏或几个人同时讲话时,我们仍能从综合音响中辨别出每种乐器 或某个人的声音,这表明某种乐器或某个人发出的声波,并不因其他乐器或人同时发出的声波 而受到影响。可见,波的传播是独立进行的。又如在水面上有两列水波相遇,或者几束灯光在 空间相遇时,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得到波的叠加原理: 1) 当几列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在其相遇区域内,任一点的振动为各个波单独存在时在 该点引起的振动的矢量和; 2) 各列波相遇之后,仍保持它们原有的特性(频率、波长、振幅、振动方向等)不变,按 照原来的方向继续前进,就象没有遇到其他的波一样。 二 波的干涉 观察水波的干涉实验:把两个小球装在同一支架上,使小球的下端紧靠水面。当支架沿垂直
方向以一定的频率振动时,两小球和水面的接触点就成了两个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 相同的波源,各自发出一列圆形的水面波。从图中可见:有些地方水面起伏很大(图中亮处), 说明这些地方振动加强了:而有些地方水面只有微弱的起伏,甚至平静不动(图中暗处),说明 这些地方振动减弱,甚至完全抵消。 频率相同、振动方向平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两列波相遇时,使某些地方振动始终 较强,而使另一些地方振动始终减弱的现象叫做波的干涉。 波源的振动: 1o=Ato cos(+) y2o=42oc0s0+42) P点的振动: =4coa+A-2受) 为=4oa+%受) 令40=-2-型 由叠加原理得P点合振动: y=片+乃2=Acos(@l+) A=V4+A+2A4,42c0s△0 m角受+4如6受 6=arctg 其中: 4co-受+4o6-受 1.干涉加强 4p=±2kz (=0,12,称同相 2.干涉减弱 4p=2k+1)z (k=0,12少称反相 cos4o=-1 →Amn=4-Al 3.其他情况合振幅在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强度分布规律: I2+CosAo=I+1:+2 CosAo 知果1=,则/1,cos4兰 结论:同频率,同方向,相位差恒定的两列波,在相遇区域内,某些点处振动始终加强
方向以一定的频率振动时,两小球和水面的接触点就成了两个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 相同的波源,各自发出一列圆形的水面波。从图中可见:有些地方水面起伏很大(图中亮处), 说明这些地方振动加强了;而有些地方水面只有微弱的起伏,甚至平静不动(图中暗处),说明 这些地方振动减弱,甚至完全抵消。 频率相同、振动方向平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两列波相遇时,使某些地方振动始终 较强,而使另一些地方振动始终减弱的现象叫做波的干涉。 波源的振动: cos( ) 1 0 = 1 0 + 1 y A t cos( ) 2 0 = 2 0 + 2 y A t P点的振动: ) 2 cos( 1 1 1 1 r y = A t + − ) 2 cos( 2 2 2 2 r y = A t + − 令 2 ( ) 2 1 2 1 r − r = − − 由叠加原理得P点合振动: cos( ) y = y1 + y2 = A t + = + + 2 1 2 cos 2 2 2 A A1 A A A 其中: ) 2 ) cos( 2 cos( ) 2 ) sin( 2 sin( 2 2 2 1 1 1 2 2 2 1 1 1 r A r A r A r A arctg − + − − + − = 1. 干涉加强 max 1 2 cos 1 2 ( 0,1,2, ) A A A k k = + = = = ; 称同相 2. 干涉减弱 min 1 2 cos 1 (2 1) ( 0,1,2, ); A A A k k = − = − = + = 称反相 3. 其他情况合振幅在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强度分布规律: = + + 2 1 2 cos = 1 + 2 + 2 1 2 cos 2 2 2 1 2 I A A A A A I I I I 如果 2 4 cos2 1 2 1 I = I ,则I= I 结论:同频率,同方向,相位差恒定的两列波,在相遇区域内,某些点处振动始终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