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直角三角形 第2课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一、选择题: 1.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A.一锐角对应相等 B.两锐角对应相等; C.一条边对应相等; D.两条边对应相等 2.如图,∠B=∠D=90°,BC=CD,∠1=30°,则∠2的度数为() A.30°B.60°C.30°和60°之间D.以上都不对 3.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那么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 依据是() A. AAS B SAS C. HL D SSS 4.已知在△ABC和△DEF中,∠A=∠D=90°,则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和 △DEF全等的是() A AB=DE, AC=DF B AC=EF, BC=DF C AB=DE, BC=EF D.∠C=∠F,BC=EF 5.如图,AB∥EF∥DC,∠ABC=90°,AB=DC,那么图中有全等三角形( A.5对 B.4对;C.3对 6.要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有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②有两个锐角对应相等;③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 对应相等;④有一条直角边和一个锐角相等;⑤有斜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 ⑥有两条边相等 A.6个B.5个C.4个D.3个 F 第2题图 第5题图 第7题图 第8题图 7.如图,已知AB=AD,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ADC的 是() A.CB=CDB.∠BAC=∠DACC.∠BCA=∠DCAD.∠B=∠D=90° 8.如图,已知AD是△ABC的BC边上的高,下列能使△ABD≌△ACD的条件是
1.2 直角三角形 第 2 课时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一、选择题: 1.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 A.一锐角对应相等; B.两锐角对应相等; C.一条边对应相等; D.两条边对应相等 2. 如图,∠B=∠D=90°,BC=CD,∠1=30°,则∠2 的度数为( ) A. 30° B. 60° C. 30°和 60°之间 D. 以上都不对 3. 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那么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 依据是( ) A. AAS B.SAS C.HL D.SSS 4. 已知在△ABC 和△DEF 中,∠A=∠D=90°,则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 和 △DEF 全等的是( ) A.AB=D E,AC=DF B.AC=EF,BC=DF C.AB=DE,BC=EF D.∠C=∠F,BC=EF 5. 如图,AB∥EF∥DC,∠ABC=90°,AB=DC,那么图中有全等三角形( ) A.5 对; B.4 对; C.3 对; D.2 对 6. 要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有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②有两个锐角对应相等; ③有斜边和一条直 角边 对应相等; ④有一条直角边和一个锐角相等; ⑤有斜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 ⑥有两条边相等. A.6 个 B.5 个 C.4 个 D.3 个 1 2 A B C D 第 2 题图 第 5 题图 第 7 题图 第 8 题图 7. 如图,已知 AB AD = , 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 △ABC ADC ≌△ 的 是( ) A. CB CD = B.∠BAC DAC =∠ C.∠BCA DCA =∠ D.∠B D = = ∠ 90 8. 如图,已知 AD 是△ABC 的 BC 边上的高,下列能使△ABD≌△ACD 的条件是 ( ) B A E F C D
A. AB=AC B.∠BAC=90 C. BD=AC D.∠B=45° 二、填空题: 9.有 和一条 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 角边”或用字母表示为 10.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1.如图,已知AC⊥BD于点P,AP=CP,请增加一个条件,使△ABP≌△ CDP(不能添加辅助线),你增加的条件是 12.如图,在Rt△ABC和Rt△DCB中,AB=DC,∠A=∠D=90°,AC与BD 交于点0,则有△ ,其判定依据是 还 有△ ,其判定依据是」 A B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3.如图,在△ABC中,AD⊥BC于D,BE⊥AC于E,AD与BE相交于点F, 若BF=AC,则∠ABC= E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第16题图 14.如图,已知∠1=∠2=90°,AD=AE,那么图中有对全等三角形. 15.如图,Rt△ABC中,∠C=90°,AC=8,BC=4,PQ=AB,点P与点Q分 别在AC和AC的垂线AD上移动,则当AP= 时,△ABC≌△APQ 16.如图,在Rt△ABC中,∠BAC=90°,AB=AC,分别过点B,C作过点A 的直线的垂线BD,CE,若BD=4cm,CE=3cm,则DE
A.AB=AC B.∠BAC=90° C.BD=AC D.∠B=45° 二、填空题: 9.有________和一条________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 角边”或用字母表示为“___________”. 10.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图,已知 AC⊥BD 于点 P,AP=CP,请增加一个条件,使△ABP≌△ CDP (不能添加辅助线),你增加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图,在 Rt△ABC 和 Rt△DCB 中,AB=DC,∠A=∠D=90°,AC 与 BD 交于点 O,则有△________≌△________,其判定依据是________,还 有△________≌△________,其判定依据是________. 第 11 题图 第 12 题图 第 13 题图 13.如图,在△ABC 中,AD⊥BC 于 D,BE⊥AC 于 E,AD 与 BE 相交于点 F, 若 BF=AC,则∠ABC=_______ 第 14 题图 第 15 题图 第 16 题图 14.如图,已知∠1=∠2=90°,AD=AE,那么图中有 对全等三角形. 15.如图,Rt△ABC 中,∠C=90°,AC=8,BC=4,PQ=AB,点 P 与点 Q 分 别在 AC 和 AC 的垂线 AD 上移动,则当 AP=_______时,△ABC≌△APQ. 16.如图,在 Rt△ABC 中,∠BAC=90°,AB=AC,分别过点 B,C 作过点 A 的直线的垂线 BD,CE,若 BD=4cm,CE=3cm,则 DE=________cm
17.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即BC=EF),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 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则∠ABC+∠DFE 度 18.如图,南京路与八一街垂直,西安路也与八一街垂直,曙光路与环 城路垂直.如果小明站在南京路与八一街的交叉口,准备去书店,按 图中的街道行走,最近的路程为 300m 400m 400m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三、解答题: 19.如图,AB=AC,AD⊥BC于点D,AD=AE,AB平分∠DAE交DE于点F,请 你写出图中三对全等三角形,并选取其中一对加以证明 D 20.在△ABC中,AB=CB,∠ABC=90°,F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上,且AE=CF (1)求证:Rt△ABE≌Rt△CBF (2)若∠CAE=30°,求∠ACF度数
17.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即 BC=EF),左边滑梯的高度 AC 与 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 DF 相等,则∠ABC+∠DFE=__________度 18.如图,南京路与 八一街垂直 ,西安路也 与八一街垂直 ,曙光路与环 城路垂直.如果小明站在南京路与八一街的交叉口,准备去书店,按 图中的街道行走,最近的路程为__________m. 第 17 题图 第 18 题图 三、解答题: 19. 如图,AB AC AD BC D AD AE AB DAE DE F = ⊥ = , 于点 , , 平分 交 于点 ,请 你写出图中三对..全等三角形,并选取其中一对加以证明. 20.在△ABC 中,AB=CB,∠ABC=90º,F 为 AB 延长线上一点,点 E 在 BC 上,且 AE=CF. (1)求证: Rt△AB E≌Rt△CBF; (2)若∠CAE=30º,求∠ACF 度数
21.如图AB=AC,CD⊥AB于D,BE⊥AC于E,BE与CD相交于点0 (1)求证AD=AE (2)连接OA,BC,试判断直线OA,BC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D 22.已知如图,AB=AC,∠BAC=90°,AE是过A点的一条直线,且B、C在DE的异 侧,BD⊥AE于D,CE⊥AE于E,求证:BD=DE+CE. 23.如图,在△ABC中,以AB、AC为直角边,分别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E、ACF, 连结EF,过点A作AD⊥BC,垂足为D,反向延长DA交EF于点M. (1)用圆规比较EM与FM的大小 (2)你能说明由(1)中所得结论的道理吗?
21. 如图 AB=AC,CD⊥AB 于 D,BE⊥AC 于 E,BE 与 CD 相交于点 O. (1)求证 AD=AE; (2)连接 OA,BC,试判断直线 OA,BC 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2. 已知如图,AB=AC,∠BAC=90°,AE 是过 A 点的一条直线,且 B、C 在 DE 的异 侧,BD⊥AE 于 D,CE⊥AE 于 E,求证:BD=DE+CE. B A E C D 23. 如图,在△ABC 中,以 AB、AC 为直角边, 分别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ABE、ACF, 连结 EF,过点 A 作 AD⊥BC,垂足为 D,反向延长 DA 交 EF 于点 M. (1)用圆规比较 EM 与 FM 的大小. (2)你能说明由(1)中所得结论的道理吗?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D2.B3.B4.B5.C6.C7.C8.A
B A E M F D C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B 4.B 5.C 6.C 7.C 8.A
二、填空题 9.斜边,直角边,H10.SSS、ASA、AAS、SAS、Ⅲ 11.BP=DP或AB=CD或∠A=∠C或∠B=∠D 12. ABC, DCB HL AOB. DOC AAS. 13. 45 14.3 15.4或816.717.90°18.500 三、解答题 19.解:(1)△ADB≌△ADC、△ABD≌△ABE、△AFD≌△AFE △BFD≌△BFE、△ABE≌△ACD(写出其中的三对即可) (2)以△ADB≌ADC为例证明 证明:∵AD⊥BC∠ADB=∠ADC=90 在Rt△ADB和Rt△ADC中, ∵AB=AC,AD=AD Rt△ADB≌Rt△ADC 20.解:(1)∵∠ABC=90°,∴∠CBF=∠ABE=90° 在Rt△ABE和Rt△CBF中 AE=CF,AB=BC,∴Rt△ABE≌Rt△CBF(HL) (2)∵AB=BC,∠ABC=90°,∴∠CAB=∠ACB=45 ∵∴∠BAE=∠CAB-∠CAE=45°-30°=15 由(1)知Rt△ABE≌Rt△CBF,∴∠BCF=∠BAE=15°, ∴∠ACF=∠BCF+∠ACB=45°+15°=60° 21.(1)证明:在△ACD与△ABE中, ∵∠A=∠A,∠ADC=∠AEB=90°,AB=AC, △ACD≌△ABE, ∴AD=AE (2)互相垂直, 在Rt△ADO与△AEO中, OA=OA, AD=AE △AD0≌△AEO, ∴∠DAO=∠EAO
二、填空题 9. 斜边,直角边,HL 10. SSS、ASA、AAS、SAS、HL 11. BP=DP 或 AB=CD 或∠A=∠C 或∠B=∠D. 12.ABC,DCB,HL,AOB,DOC,AAS . `13. 45° 14. 3 15. 4 或 8 16. 7 17. 90° 18. 500 三、解答题 19. 解 :( 1 ) △ADB ADC ≌△ 、 △ABD ABE ≌△ 、 △AFD AFE ≌△ 、 △BFD BFE ≌△ 、 △ABE ACD ≌△ (写出其中的三对即可). (2)以 △ADB≌ADC 为例证明. 证明: AD BC ADB ADC ⊥ = = , 90° . 在 Rt △ADB 和 Rt △ADC 中, AB AC AD AD = = , , Rt △ADB ≌Rt △ADC . 20.解:(1)∵∠ABC=90°,∴∠CBF=∠ABE=90°. 在 Rt△ABE 和 Rt△CBF 中, ∵AE=CF, AB=BC, ∴Rt△ABE≌Rt△CBF(HL) (2) ∵AB=BC, ∠ABC=90°, ∴ ∠CAB=∠AC B=45°. ∵∠BAE=∠CAB-∠CAE=45°-30°=15°. 由(1)知 Rt△ABE≌Rt△CBF, ∴∠BCF=∠BAE=15°, ∴∠ACF=∠BCF+∠ACB=45°+15°=60°. 21.(1)证明:在△ACD 与△ABE 中, ∵∠A=∠A,∠ADC=∠AEB=90°,AB=AC, ∴△ACD≌△ABE, ∴AD=AE. (2)互相垂直, 在 Rt△ADO 与△AEO 中, ∵OA=OA,AD=AE, ∴△ADO≌△AEO, ∴∠DAO=∠EAO
即0A是∠BAC的平分线, 又∵AB=AC ∴OA⊥BC 22.证明:∵BD⊥AE于D,CE⊥AE于E ∴∠ADB=∠AEC=90° ∵∠BAC=90 ∴∠ABD+∠BAD=∠CAE+∠BAD ∴∠ABD=∠CAE 在△ABD和△CAE中 ∠ABD=∠CAE ∠ADB=∠CEA AB=CA ∴△ABD≌△CAE(AAS) ∴BD=AE,AD=CE ∴AE=AD+DE ∴BD=CE+DE 23.解:(1)EM=FM (2)作EH⊥AM,垂足为H,FK⊥AM,垂足为K 先说明Rt△EHA≌Rt△ADB得EH=AD Rt△FKA≌Rt△ADC得FK=AD得EH=FK 在Rt△EHK与Rt△FM中,Rt△EHM≌Rt△FKM 得EM=FM
即 OA 是∠BAC 的平分线, 又∵AB=AC, ∴OA⊥BC. 22.证明:∵BD⊥AE 于 D,CE⊥AE 于 E ∴∠ADB=∠AEC=90° ∵∠BAC=90° ∴∠ABD+∠BAD=∠CAE+∠BAD ∴∠ABD=∠CAE 在△ABD 和△CAE 中 ABD CAE ADB CEA AB CA = = = ∴△ABD≌△CAE(AAS) ∴BD=AE,AD=CE ∵AE=AD+DE ∴BD=CE+DE 23. 解:(1)EM=FM (2)作 EH⊥AM,垂足为 H,FK⊥AM,垂足为 K 先说明 Rt△EHA≌Rt△ADB 得 EH=AD Rt△FKA≌Rt△ADC 得 FK=AD 得 EH=F K 在 Rt△EHK 与 Rt△FKM 中,Rt△EHM≌Rt△FKM 得 EM=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