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课后篇巩固探究 1.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2,S是数列{an}的前n项和,则S0等于( A.10 B.210 C.a°-2 留: 性=,:数列{a}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且a之 10 :S0 2.在等比数列{an}中,a=9,=243,则{an}的前4项和为() A.81 B.120 C.168 D.192 a23(1-34) 解因为”=7=,所以q=3,a==,S=13=20 3.已知等比数列{a}的前n项和为S,且aa+则=() A.4 B.4-1 C 2 D.2-1 图没公比为则=+a3-2 于是因此通于是s=() n-2 于是 4.在14与之间插入n个数组成一个等比数列,若各项总和为°,则此数列的项数为() A.4 B.5 C.6 D.7
1 第 1 课时 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 课后篇巩固探究 A 组 1.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 an=2 n ,Sn是数列{an}的前 n 项和,则 S10 等于( ) A.10 B.210 C.a 10 -2 D.211 -2 解析∵ =2,∴数列{an}是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且 a1=2. ∴S10= =2 11 -2. 答案 D 2.在等比数列{an}中,a2=9,a5=243,则{an}的前 4 项和为( ) A.81 B.120 C.168 D.192 解析因为 =27=q 3 ,所以 q=3,a1= =3,S4= =120. 答案 B 3.已知等比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且 a1+a3=,a2+a4=,则 =( ) A.4n-1 B.4n -1 C.2n-1 D.2n -1 解析设公比为 q,则 q= , 于是 a1+a1=,因此 a1=2,于是 Sn= =4 ,而 an=2 ,于是 =2 n -1. 答案 D 4.在 14 与之间插入 n 个数组成一个等比数列,若各项总和为 ,则此数列的项数为( ) A.4 B.5 C.6 D.7
解设a=14,a 14 则S n+1 解得q=-.所以an2=14· 解得n=3.故该数列共5项 5.已知首项为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a}的前n项和为S,则( A. S=2 B.Sn3a2→2 C 5=-3a D S=3-2a a1-anq 1-an3 解在等比数列{a}中,S 6.对于等比数列{a},若a15,q=,S2=5,则an= 41-0n9 a1-(1-q)sn5+35 解柘由S=,得a= 案}0 7.在等比数列{an}中,设前n项和为S,若a=S+,a2S2+1,则公比q= 解因为a之S,a=,两式相减得a之a,即a3a,所以q= 案 8数列2百,2 ,的前n项和S= :22+22 由①②得Ss2分x 22+I 2x1
2 解析设 a1=14,an+2=, 则 Sn+2= , 解得 q=-.所以 an+2=14· , 解得 n=3.故该数列共 5 项. 答案 B 5.已知首项为 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则( ) A.Sn=2an-1 B.Sn=3an-2 C.Sn=4-3an D.Sn=3-2an 解析在等比数列{an}中,Sn= =3-2an. 答案 D 6.对于等比数列{an},若 a1=5,q=2,Sn=35,则 an= . 解析由 Sn= ,得 an= =20. 答案 20 7.在等比数列{an}中,设前 n 项和为 Sn,若 a3=2S2+1,a4=2S3+1,则公比 q= . 解析因为 a3=2S2+1,a4=2S3+1,两式相减,得 a4-a3=2a3,即 a4=3a3,所以 q= =3. 答案 3 8.数列 ,…, 的前 n 项和 Sn= . 解析∵Sn= +…+ , ① Sn= +…+ , ② 由①-②,得 Sn= +…+ =1- , ∴Sn=2-
9.已知等比数列{a}满足a=12,=记其前n项和为Sn(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2) 若Sn=93,求n 图)设等比数列{a}的公比为a 12 则 解得 所以an=aq=48 a1(1- 由S=93,得96 1() 93,解得n=5 10.导学号0494046已知等差数列{a}的首项为a,公差为b方程a23x20 的解为1和b(b≠1). (1)求数列{a}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an}满足b=an·2,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 图1)因为方程ax23x240的两根为x=1,.= -3+2=0 可得ab23b+2=0解得b=2所以a2n1 (2)由(1)得b=(2n-1)·2, 所以T功+和…bn1X2书X22+…+(2n-1)·2,① 2T=1X23X2+…+(2n-3)·2+(2n-1)·2, 由①②得 7x2乜x22x2+…·2-(2n-1)·2"(2+2+2+…2)-(2n-1)·2122·12 2n-1)·2-2=(3-2m)·26. 所以T=(2n3)·2”6 B组 1.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若S23(a+a3+…+an-),aaa2=8,则S=() A.2-1 C.2m-1 D.2+1 a 解显然q≠1,由已知得
3 答案 2- 9.已知等比数列{an}满足 a3=12,a8=,记其前 n 项和为 Sn.(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an;( 2) 若 Sn=93,求 n. 解(1)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 q, 则 解得 所以 an=a1q n-1 =48· . (2)Sn= =96 . 由 Sn=93,得 96 =93,解得 n=5. 10. 导学号 04994046 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 a,公差为 b,方程 ax 2 -3x+2=0 的解为 1 和 b(b≠1).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an}满足 bn=an·2n ,求数列{bn}的前 n 项和 Tn. 解(1)因为方程 ax 2 -3x+2=0 的两根为 x1=1,x2=b, 可得 解得 所以 an=2n-1. (2)由(1)得 bn=(2n-1)·2n , 所以 Tn=b1+b2+…+bn=1×2+3×2 2 +…+(2n-1)·2n , ① 2Tn=1×2 2 +3×2 3 +…+(2n-3)·2n +(2n-1)·2n+1 , ② 由①-②,得 -Tn=1×2+2×2 2 +2×2 3 +…+2·2n -(2n-1)·2n+1 =2(2+2 2 +2 3 +…+2 n )-(2n-1)·2n+1 -2=2· -( 2n-1)·2n+1 -2=(3-2n)·2n+1 -6. 所以 Tn=(2n-3)·2n+1 +6. B 组 1.等比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若 S2n=3(a1+a3+…+a2n-1),a1a2a3=8,则 Sn=( ) A.2n -1 B.2n-1 -1 C.2n+1 -1 D.2n +1 解析显然 q≠1,由已知,得 =3×
整理,得q=2. 因为aa书,所以a2=, 所以a之,从而a1=1 于是Sn 2.已知数列{an}是首项为1的等比数列,S是{a}的前n项和,且9S=S,则数列的前5项 和为( A.或5 a或5 C 解由题意易知公比q≠1 a12=14,解得q 1(1-q5 由9S=S,得9 所以是首项为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1x/1-31 所以其前5项和为S=126 1 3.在等比数列{a}中,a…=7,2…53,则a=() A.±9 D.3 (1-q5 27 解设公比为a则由已知可得 两式相除,得1q=9,即“3=9,所以a3=±3 昏案 4.若等比数列{a}的前n项和为Sn,且S,S,S成等差数列,则{a}的公比q 4
4 整理,得 q=2. 因为 a1a2a3=8,所以 =8, 所以 a2=2,从而 a1=1. 于是 Sn= =2 n -1. 答案 A 2.已知数列{an}是首项为 1 的等比数列,Sn是{an}的前 n 项和,且 9S3=S6,则数列 的前 5 项 和为( ) A. 或 5 B. 或 5 C. D. 解析由题意易知公比 q≠1. 由 9S3=S6,得 9· ,解得 q=2. 所以 是首项为 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所以其前 5 项和为 S5= . 答案 C 3.在等比数列{an}中,a1+a2+…+a5=27, +…+ =3,则 a3=( ) A.±9 B.9 C.±3 D.3 解析设公比为 q,则由已知可得 两式相除,得 q 4 =9,即 =9,所以 a3=±3. 答案 C 4.若等比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且 S1,S3,S2成等差数列,则{an}的公比 q=
由题意,得a+(aq)之(atq引),又a≠0,q≠0,故q= 解设S 两式相减,得 1 S=1223 器=计+型=(一 所以S=3 6.若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S=S,则公比q等于 解若q=,S+3a+6a9a1≠2S a1(12+91-42=21y ∴q≠1,∴ 即2q-q-q=0,∴q(2q-2-1)=0 q≠0,∴2g-q3-1=0, (q-1)(2q+1)=0, q=或q=1(舍),q=2 7.已知等比数列{a}的各项均为正数,且2aa=,354a (1)求数列{a}的通项公式 (2)设b=an-an-1,求数列{b}的前n项和S 1)设{a的公比为a则由959,得(a)2号ad·ad 即a1g92100,因此 因为{a}的各项均为正数,所以qXO,所以q= 又因为2a书a=1,所以2a1a1·=1,解得a1= 故
5 解析由题意,得 a1+(a1+a1q)=2(a1+a1q+a1q 2 ),又 a1≠0,q≠0,故 q=-. 答案- 5.1+ +…+ = . 解析设 Sn=1+ +…+ ,则 Sn= +…+ ,两式相减,得 Sn=1+ +…+ . 所以 Sn=3- . 答案 3- 6.若等比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且 S3+S6=2S9,则公比 q 等于 . 解析若 q=1,S3+S6=3a1+6a1=9a1≠2S9. ∴q≠1,∴ , 即 2q 9 -q 6 -q 3 =0,∴q 3 (2q 6 -q 3 -1)=0. ∵q≠0,∴2q 6 -q 3 -1=0, ∴(q 3 -1)(2q 3 +1)=0, ∴q 3 =-或 q 3 =1(舍),∴q=- . 答案- 7.已知等比数列{an}的各项均为正数,且 2a1+3a2=1, =9a4a8.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设 bn=an-an-1,求数列{bn}的前 n 项和 Sn. 解(1)设{an}的公比为 q,则由 =9a4a8,得(a1q 4 ) 2 =9a1q 3·a1q 7 , 即 q 8 =9 q 10 ,因此 q 2 =. 因为{an}的各项均为正数,所以 q>0,所以 q=. 又因为 2a1+3a2=1,所以 2a1+3a1·=1,解得 a1=, 故 an= ,即 an=
(2)由(1)得b=an-an1 3)-()3 所以{b}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1 () 因此其前n项和S= 8 导学号04994047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1,数列{b}满足 3·bn=(n+1)an-an,且b=3 (1)求 (2)设T为数列{b}的前n项和,求 1)当m≥2时,S=材+, S=1=an1+(n-1)2-1, 两式相减,得an=an-ann-1,∴an2n-1 :3°·bn=(n+1)(2n3)-n(2n+1)=n+3. 4n+3 b 4n-1 当n≥2时,b2=3.又b=3适合上式 (2)由(1)知b 3.7 T ①得3}+正
6 (2)由(1)得 bn=an-an-1= =- , 所以{bn}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因此其前 n 项和 Sn= -1. 8. 导学号 04994047 已知数列{an}的前 n 项和 Sn=an+n 2 -1,数列{bn}满足 3 n ·bn+1=(n+1)an+1-nan,且 b1=3. (1)求 an,bn; (2)设 Tn为数列{bn}的前 n 项和,求 Tn. 解(1)当 n≥2 时,Sn=an+n 2 -1, Sn-1=an-1+(n-1)2 -1, 两式相减,得 an=an-an-1+2n-1,∴an-1=2n-1. ∴an=2n+1. ∴3 n ·bn+1=(n+1)(2n+3)-n(2n+1)=4n+3. ∴bn+1= , ∴当 n≥2 时,bn= .又 b1=3 适合上式, ∴bn= . (2)由(1)知 bn= , ∴Tn= +…+ ,① Tn= +…+ ,② ①-②,得 Tn=3+ +…+ =3+4· =5-
7 ∴Tn = . 中华是礼仪之邦,中国文化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部礼学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特点。《礼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仪场合中的容态时说,“足重”步履要稳;“手容恭”,拱要高而端正;“目容”,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部正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不。”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礼记》还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儳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与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益”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服膺。在中国传统文化,“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部礼学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和周。B.《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C.《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D.《礼记》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B.按《礼记》的要求,拜访客人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C.《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雷同”,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发扬创新精神。[.D.《礼记》要求对尊长谦恭重,听师讲话要有耐心,不随意插话而且还要神态恭敬,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分)A.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B.读《礼记》我们可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在尊长旁陪坐,如何得体访客等。C.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让人受益终生的格言,这些立意深刻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堪称人生准则。D.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二)文学类本阅读(12 分)黄花渡 黄大刚 黄花渡是一个口,也座桥的名字。黄花渡是家庄第一个大学生林出资建造的。28年后,大林从都市回到家乡时,看黄花渡过往还是靠那只小木船摆渡,不过那只小木船更破旧了,真不知道能载得动船上的重量。大林豪车只能望船兴叹。大林很是气恼,还没进家门先去找村长,“建一座桥需要多少钱,你说?”村长不知惊还是喜,半天答不上话来。钱很快打到了村里的账户。传出建桥的消息,兴奋喜悦的情绪在村子荡漾,人说起这件事时,都说:“这下好了…”黄老师也说:“这下好了,学生上不用划船了。”黄老师特意跑到集市给大林打电话。“,”黄老师还像当年那样喊着他的名字,“你为家乡做了件大好事,老师以你为骄傲。”大林听了,嘴里客气着心却不以为然。黄老师是大林的小学老师,那时候大林去学校的路上有黄花溪,大林到边就不走了,脱洗衣服和小伙伴蹦进溪里玩,打水仗、捉鱼虾,玩饿了也不回家,摸进地里摘西瓜,挖直到日落西山,才背着小书包“放学”回家。大林一天没到学校上,黄老师紧跟其后家访。大林正在埋头吃晚饭,黄老师说明来意,父亲一听今天没去上学,一把拉过还在低头吃饭的大林,巴掌立马扬得高的。黄老师忙把大林拽到身后,问:“大林今天怎么不去学校?”“我,不敢过黄花溪。”大林躲在黄老师身后,脖子一梗答道。黄老师一听,不再责怪大林反而劝说他父亲,“福叔孩子不懂事,慢教大林是个不错的孩子,有前途。”第二天,大林在父亲的催促下,背着书包去上学,才到黄花溪就看见老师和那只小木船候在溪边。大林只得乖上了船。黄老师在家的指点下,笨拙而吃力地把船撑到了对岸。看黄老师手忙脚乱的样子,大林忍不住“噗”地笑出了声。…但大林玩心不改,总有这样的理由那借口逃课去玩,父亲打也了骂无奈最后吼一声:“你要学就,不回家老子给根牛绳让你牵。”一看父亲真动了脾气,大林也好像感到了事情的严重,不再说话无助地看着前来家访的黄老师。“学还是要上的,大林顽皮点但聪明着呢,将来会有出息的。”黄老师说在黄老师的劝说下,大林回到了学校。黄老师经常对大林他们讲外面的世界。在黄老师的描述下,大林他们露出了向往的神色,不由好奇地问这那。大林说:“外面的世界有什么呢?老师,你去过吗…”黄老师说:“外面的世界精彩着呢,单说省城就有供人闲暇时放松心情的美丽公园,还有你们喜欢的动物园,里面有老虎、大象猴子…”“还有什么呢?”“还有跑得比牛快的汽车,有像长蛇一样的火车,有飞机高到云端的大楼…”“只要你们按时上学,认真习不逃有机会老师带你们去省城看。”老师的话激起一片欢呼。“你们要努力学习,走出这黄花渡。”老师意味深长地说。、黄老师看着远方,脸上浮现出幸福的微笑,好像看到了孩子们的未来,看到了自己的梦想…段考后,黄老师自掏腰包,带大林他们去了一趟省城。大林梦想去动物园、公玩,但黄老师带他们去的是省城大学校园,从那一刻起当名大学生的念头像一颗种子在大林的心里发芽。大林不仅如愿考上了大学生,还走向了外面精彩的世界。多少年过去了,黄老师还留在家庄当老师,多年的乡村教师生涯,已把黄老师磨得与一个农民无异。再想起黄老师当年鼓励自己走向外面精彩世界的话,大林突然觉得老师那些话语过于虚伪,要是真如老师讲的那样,黄老师干嘛窝在家庄一辈子。桥建好了,名字大林也想好了,就以捐资者的名字命,这是惯例的只他不好意思提而已。还没等大林找个合适的人来表达他意思,父亲却提议以黄老师的名字命这座桥,父亲说:“黄老师是村里第一个走出黄花溪的人,可为了村里的孩子,又从外面精彩的世界回到了黄家庄。”还有这等事,多少年过去了要不是父亲提起,他永远不知晓。但黄老师说:“不是已有现成的名字吗,就叫黄花渡吧。”4.黄老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小说采用插叙的手法交代大林儿时上学的表现有何作用?(4分)6.小说也以“黄花渡”为题,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你的看法。(4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9 题。 一代儒宗马浮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郭继民 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后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20世纪的“读书种子”。李叔同说:“马先生是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两本,读了就会背诵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还不及马先生的多。”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社会著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文和德,并携版《资本论》回国。据资料显示,马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当时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政治罪恶论等著作。自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绝笔,皆融入其性情与学问。他岁即能依题限韵作出好诗。临终《拟告别亲友》,诗虽短四十言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性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其特别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审谛今世无第二人。”除精通书法外,马一浮亦精于篆刻艺术,通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解。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胸中至美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自此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复“性”。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读书”,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说?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是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诗》、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方哲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诗》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春秋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减)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梁漱溟认为马一浮是儒学界的“宗主”,与马一浮精通诗歌、绘画书法以及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志坚性醇的表现不无关系。B.精通艺术和儒学的马一浮曾将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到心中的至美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师。C.文章的题目是“一代儒宗马浮”,但在行文的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对西方之学的热衷,这样写有游离文章主线之嫌疑。D.马一浮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肯定,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认为六艺之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肯定了他的说法。E.马一浮提倡精英教育,以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就业。8.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请问“高人逸士”的品性在马一浮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概括。(4分)9.马一浮的儒学主张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文本分析。(4)二、古代诗文阅读(2 9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完成1 0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 -13题。(共9分) ?”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乎?”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不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生之贫者。有所遗,一毫弗义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莫不喜幸学。郡县皆建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临潼而归。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书算。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验B.衡独危坐树下自若:端正C.人有所遗:留D.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领:兼任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3分A.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不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声闻户外如金石B.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声闻户外如金石C.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不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声闻户外如金石D.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不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声闻户外如金石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A.许衡从小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有不凡颖悟力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坚辞不受。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在对蒙古弟的教育上,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哭拜在他的灵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5分)(2)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