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髙中数学人教版第一册(上)第三章《数列》第 五节的内容,教学大纲安排本节内容授课时间为两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 重在研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充分揭示公式的结构特征、内在 联系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知识的应用价 值上看,它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现实生活中 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另外公式推导过程中所 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 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 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证明,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 探索精神,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2.教学的重点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前几节课学生已学习了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 式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认知水平与能力:高一学生初步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 立、合作地解决一些问题,但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 列前n项和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 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所不同,这对学生 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也往往容易忽略,尤 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任教班级学生特点:我班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思维较活跃,能够较好的理 解教材上的内容,能较好地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合作地解决一些问题 2教学难点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难点:错位相减法的生成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 式的运用
2.5.1 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是高中数学人教版第一册(上)第三章《数列》第 五节的内容,教学大纲安排本节内容授课时间为两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 重在研究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充分揭示公式的结构特征、内在 联系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知识的应用价 值上看,它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现实生活中 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另外公式推导过程中所 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 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来看,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的 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证明,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 探索精神,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2.教学的重点 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二、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前几节课学生已学习了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 式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认知水平与能力:高一学生初步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 立、合作地解决一些问题,但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 列前 n 项和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 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有所不同,这对学生 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 q = 1 这一特殊情况,学生也往往容易忽略,尤 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任教班级学生特点:我班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思维较活跃,能够较好的理 解教材上的内容,能较好地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合作地解决一些问题. 2.教学难点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难点:错位相减法的生成和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 式的运用.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几何概型的意义”“注重概念的生成过程”“数学思想 和方法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学 生的认知水平,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掌握公式的特点,并 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公式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 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 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 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 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 四、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提髙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即“在学生学习数 学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应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 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ˉ 由此确定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授,学生 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提供的线索,我设计了相应的问题 驱动教学,让学生展示相应的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有机会经历数学概念抽象的 各个阶段,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深入探究,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 题,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教学模式:本课采用“探究一一发现”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 学生的学法:突出探究、发现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几何概型的意义”“注重概念的生成过程”“数学思想 和方法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学 生的认知水平,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过程,掌握公式的特点,并 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公式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 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 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 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 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 四、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即“在学生学习数 学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应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 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 由此确定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授,学生 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提供的线索,我设计了相应的问题 驱动教学,让学生展示相应的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有机会经历数学概念抽象的 各个阶段,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深入探究,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 题,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教学模式 :本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 学生的学法:突出探究、发现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景 类比探索 公式应用 提出问题 形成公式 培养能力 (4分钟) 16分钟) (8分钟) 归纳总结 延伸拓展 加深理解 发散思维 (3分钟) (9分钟) 教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环 [问题情境] ■业鱼国 文 ■■武式 匡正亚鱼寓 设计意图: 情境的引入让引 创|请看下面的问题:印度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西萨,出课题的同时激 设/同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1发学生的兴趣,调 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4 情|颗麦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8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 的麦粒都是前一个格子里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性.故事内容紧扣 境|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你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本节课的主题与 发明者的上述要求吗? 重点 引 入学生:观看多媒体,回答问题 题 设这64个数的和为 则 S=2°+2+22+23+……+283 总管共费了三天才计算出来最终的数字是 18446744073709551615粒麦子 若把这些麦子铺在地球表面一层,竟约有2米厚,若 按万粒500克计算,可达922372亿吨。而我国现年 产量在1亿吨左右。 引导学生回忆:等差数列求和的重要方法是倒序
教 学 环 节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 , 引 入 课 题 [问题情境] 请看下面的问题:印度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西萨, 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 1 个格子里放 1 颗麦粒,在第 2 个格子里放 2 颗麦粒,在第 3 个格子里放 4 颗麦粒,在第 4 个格子里放 8 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 放的麦粒都是前一个格子里麦粒数的 2 倍,直到第 64 个格子, 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 你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 发明者的上述要求吗? 学生:观看多媒体,回答问题. 设 这 64 个 数 的 和 为 S , 则 S=20 +21 +22 +23 +……+263 总管共费了三天才计算出来最终的数字是: 18 446 744 073 709 551 615 粒麦子 若把这些麦子铺在地球表面一层,竟约有 2 米厚 . 若 按万粒 500 克计算,可达 922 372 亿吨。而我国现年 产量在 1 亿吨左右。 引导学生回忆:等差数列求和的重要方法是倒序 设计意图: 情 境 的引 入让 引 出 课 题的 同时 激 发学生的兴趣,调 动学习的积极 性.故事内容紧扣 本 节 课的 主题 与 重点.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4 分钟) 类比探索 形成公式 (16 分钟) 公式应用 培养能力 (8 分钟) 延伸拓展 发散思维 (9 分钟) 归纳总结 加深理解 (3 分钟)
相加法,剖析倒序相加法的本质即整体设元,构造等 式,利用方程的思想化繁为简,把不易求和的问题转 化为易于求和的问题,从而求和的实质是减少了项.那 现在用这种办法还行吗?若不行,那该怎样简化运 算?能否类比倒序相加的本质,根据等比数列项之间 的特点,也构造一个式子,通过两式运算来解决问题?设计意图:留出时 类 间让学生充分地思 比|学生: 考、讨论.用错位相 探|S=1+2+22+…+23 ① 减法推导等比数列 索2S=2+22+…+2+2 前n项和公式的关 ②-①得:S 键是变“加”为 接着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将问题一般化,类比联想解|“减”,在教师看 决问题 来这是“天经地义” 探究二 的,但在学生看来 【教师提问】设等比数列{an}的首项为a,公比为q,如却是“不可思议” 何求此数列的前n项和S,? 的,因此教学中应 着力在这儿下功 注意:①学生已有上面问题的处理经验,肯定有不少夫,让学生经过思 学生会想到“错位相减法”,此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考讨论,教师引导 类比倒序相加求 主探究、讨论,并请学生发言 和的本质,运用数 将S =a1+a2+a2+… 写成 学中重要的转化 F。=a1+ag+a2+…+aq,两边同时乘以公比q后思想,通过构造法 发现上述解法,让 会得到:qSn=ag+a1q2+aq3+…+aq”,两个等式相减 学生在探索过程 后,哪些项被消去,还剩下哪些项,剩下项的符号有没中,充分感受到成 有改变?这些都是用错位相减法的关键所在,让学生先功的乐趣,从而增 形|思考,再讨论,最后用多媒体给予突出强调,加深印象!强学习数学的兴 成⑧根据前面探究一不少学生也想到趣和学好数学的 式 Sn=a1+ag+a92+…+aq两边同时乘以一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能力的良好契机 式作差得结果.这时我顺势引导:用错位相减法构造 等式时两边除乘以q,还可以乘其他的数,例如乘 丶q2…原则是构造的式子能和原式相减、相消后剩余 的项较少,较易计算,所以可视其情况确定乘什么数, 般情况是乘以公比 类④两等式作差得到:(1-q)Sn=
类 比 探 索 形 成 公 式 类 相加法,剖析倒序相加法的本质即整体设元,构造等 式,利用方程的思想化繁为简,把不易求和的问题转 化为易于求和的问题,从而求和的实质是减少了项.那 现在用这种办法还行吗?若不行,那该怎样简化运 算?能否类比倒序相加的本质,根据等比数列项之间 的特点,也构造一个式子,通过两式运算来解决问题? 学生: 2 63 S = + + + + 1 2 2 2 ① 2 63 64 2 2 2 2 2 S = + + + + ② ②-①得: 64 S = − 2 1 接着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将问题一般化,类比联想解 决问题. 探究二: 【教师提问】设等比数列 { } an 的首项为 1 a , 公比为 q ,如 何求此数列的前 n 项和 n S ? 注意:①学生已有上面问题的处理经验,肯定有不少 学生会想到“错位相减法”,此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 主探究、讨论,并请学生发言. ① ② 将 n n S = a + a + a ++ a 1 2 3 写成: 1 1 2 1 1 1 − = + + + + n n S a a q a q a q ,两边同时乘以公比 q 后 会得到: n n qS a q a q a q a q1 3 1 2 = 1 + 1 + ++ ,两个等式相减 后,哪些项被消去,还剩下哪些项,剩下项的符号有没 有改变?这些都是用错位相减法的关键所在,让学生先 思考,再讨论,最后用多媒体给予突出强调,加深印象! ③ 根 据 前 面 探 究 一 不 少 学 生 也 想 到 1 1 2 1 1 1 − = + + + + n Sn a a q a q a q 两边同时乘以 q 1 后两 式作差得结果.这时我顺势引导:用错位相减法构造 等式时两边除乘以 q ,还可以乘其他的数,例如乘 1 2 ,q q 原则是构造的式子能和原式相减、相消后剩余 的项较少,较易计算,所以可视其情况确定乘什么数, 一般情况是乘以公比. ④两等式作差得到: (1− = q S ) n 设计意图:留出时 间让学生充分地思 考、讨论.用错位相 减法推导等比数列 前 n 项和公式的关 键 是 变“ 加 ”为 “减”,在教师看 来这是“天经地义” 的,但在学生看来 却是“不可思议” 的,因此教学中应 着 力 在这 儿 下功 夫,让学生经过思 考讨论,教师引导 类 比 倒序 相加 求 和的本质,运用数 学 中 重要 的转 化 思想,通过构造法 发现上述解法,让 学 生 在探 索过 程 中,充分感受到成 功的乐趣,从而增 强 学 习数 学的 兴 趣 和 学好 数学 的 信心,同时这也是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能力的良好契机.
比 探|a1(1-q)时,肯定会有学生直接得到S=(1-q”) 索 ⑤引导学生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进一步完善等 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1(q=1) 形|Sn={a(1-9)=a1-aq 成公 1-q1 (q≠1) 式|剖析公式结构特征,并强调q≠时该求和公式中有5 个量,知任意3个通过解方程(组)都可以求另 外2个的方程思想 设计意图:本练习 公式运用 由书中的例题及 例题的改编而组 成,采用变式教学 设计题组,深化学 生对公式的再认 识和理解,通过直 接套用公式、变式 运用公式、进一步 例1、已知数列{an}为等比数列, 渗透求和公式中 五个量知三求二 Sn=189,q=2,an=96,求a和n 的方程思想,促进 培练习、已知数列{a}为等比数列 学生新的数学认 养 能|a=2S3=6求a和q 知结构的形成,而 一题多解,又培养 力 学生的发散性思 维.通过以上形 式,让全体学生都 参与教学,使学生 由简单地模仿和 接受,变为对知识 的主动求索,从而 有利于提高思维 的灵活性和梯度 并以此培养学生 的参与意识和竞 争意识 设计意图:一方面 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满
比 探 索 形 成 公 式 (1 ) 1 n a − q 时,肯定会有学生直接得到 q a q S n n − − = 1 (1 ) 1 , ⑤引导学生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进一步完善等 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 − − = − − = = ( 1) 1 1 (1 ) ( 1) 1 1 1 q q a a q q a q na q S n n n 剖析公式结构特征,并强调 q 1时 该求和公式中有 5 个量,知任意 3 个通过解方程(组)都可以求另 外 2 个的方程思想. 公 式 运 用 培 养 能 力 延 伸 1 1 189, 2, 96, . n n n a S q a a n = = = 例 、已知数列 为等比数列, 求 和 1 3 3 1 2, 6, . n a a S a q = = 练习、已知数列 为等比数列, 求 和 设计意图:本练习 由 书 中的 例题 及 例 题 的改 编而 组 成,采用变式教学 设计题组,深化学 生 对 公式 的再 认 识和理解,通过直 接套用公式、变式 运用公式、进一步 渗 透 求和 公式 中 五 个 量知 三求 二 的方程思想,促进 学 生 新的 数学 认 知结构的形成,而 一题多解,又培养 学 生 的发 散性 思 维 . 通过 以上 形 式,让全体学生都 参与教学,使学生 由 简 单地 模仿 和 接受,变为对知识 的主动求索,从而 有 利 于提 高思 维 的 灵 活性 和梯 度 并 以 此培 养学 生 的 参 与意 识和 竞 争意识. 设计意图:一方面 引 导 学生 思考 满
拓 足什么样的条件 展 例2、求数列,2×3,3×32,,n3的前n项和 就可以用错位相 减法,使用错位相 变式:求数列1,3×3.5×32, 减法的步骤及关 键所在,进一步揭 的前n项和 示方法的本质,回 发散思维 练习2:求和 归方法、提炼方 法.另一方面此内 容为下节课的教 学做好铺垫,而采 用弹性教学的设 计方式,更大限度 的提高了课堂教 学的针对性、实效 性、灵活性 总结归纳 ■等比数列前n项和求和公式 设计意图:一方面, 培养学生自我归 归(用公式,要小心,q=1?要问清。) 纳、总结的能力 推导数列求和公式的错位相减法 另一方面,把知识 的归纳进一步延伸 (错位减,乘公比,位对齐,验a1。) 到方法思想的提 本节用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 炼,提高了学生数 1.方程思想(知三求二) 学素养和文化水 深 理|2.类比(等差数列求和) 解3.分类讨论 4.求和的本质 消项”,由通项特点找求和方法 总结 归等比求和错位减,小心公比项不变 纳|若要遇到差乘比,对齐再把首项验。 加|沉浸观察多思考,思想方法美中现。 深理解 吾辈应有凌云志,定与高斯试比肩 六、评价分析 1、评价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1)公式的探究活动;(2)公式的应用;(3)方法的 拓展;(4)学生课后的拓展学习.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学生掌握本课知识较好. 创设问题的情境,例题设置变式拓展,层层递进,突破教材设计理念,实现掌握 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
拓 展 发 散 思 维 2 1 2 1,2 3,3 3 ... 3n n n − 例 、求数列 ,, 的前 项和 2 1 1,3 3,5 3 ... 1 3 . n n n − 变式1:求数列 − ,,(2 ) 的前 项和 2 3 2 3 ... n 练习2:求和:x x x nx + + + + 足 什 么样 的条 件 就 可 以用 错位 相 减法,使用错位相 减 法 的步 骤及 关 键所在,进一步揭 示方法的本质,回 归 方 法、 提炼 方 法.另一方面此内 容 为 下节 课的 教 学做好铺垫,而采 用 弹 性教 学的 设 计方式,更大限度 的 提 高了 课堂 教 学的针对性、实效 性、灵活性 总 结 归 纳 加 深 理 解 ◼ 等比数列前 n 项和求和公式 (用公式,要小心, q=1?要问清。) ◼ 推导数列求和公式的错位相减法 (错位减,乘公比,位对齐,验 a1。) ◼ 本节用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 1.方程思想(知三求二) 2.类比(等差数列求和) 3.分类讨论 4.求和的本质——“消项”,由通项特点找求和方法 设计意图:一方面, 培 养 学生 自 我归 纳、总结的能力, 另一方面,把知识 的归纳进一步延伸 到 方 法思 想 的提 炼,提高了学生数 学 素 养和 文 化水 平. 总 结 归 纳 加 深 理 解 等比求和错位减,小心公比项不变。 若要遇到差乘比,对齐再把首项验。 沉浸观察多思考,思想方法美中现。 吾辈应有凌云志,定与高斯试比肩。 六、评价分析 1、评价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1)公式的探究活动;(2)公式的应用;(3)方法的 拓展;(4)学生课后的拓展学习.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学生掌握本课知识较好. 创设问题的情境,例题设置变式拓展,层层递进,突破教材设计理念,实现掌握 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
透. 2、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置身于数学学习活动中,是否精神饱满、兴趣浓 厚、探究积极,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举例,归纳总结等方面反馈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运用,教师根据反馈信息适时点拨,同时从新课标评价理念出发,鼓励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给学生表达、交流思想的机会,充分质疑,并抓住学生在 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的亮点给予表扬,树立自信心
透. 2、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置身于数学学习活动中,是否精神饱满、兴趣浓 厚、探究积极,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举例,归纳总结等方面反馈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运用,教师根据反馈信息适时点拨,同时从新课标评价理念出发,鼓励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给学生表达、交流思想的机会,充分质疑,并抓住学生在 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的亮点给予表扬,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