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13三角面數的诱导公式 课程模块及章节:必修4第一章13节 教师 二次 备课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能够借助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诱导公式(二)、(三)、(四)”是人教版数学4,第一章1、3节内容, 是学生已学习过的三角函数定义、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及诱导公式(一)等知识的 延续和拓展,又是推导诱导公式(五)的理论依据 (三)学情分析:如何引导学生从单位圆的对称性与任意角终边的对称性中,发现 问题,提出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1记忆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2.诱导公式并运用其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诱导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与恒等式的证明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模型、直尺、多媒体。 自主性学习法;反馈练习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导入 学生为主计 教师为主的活动 的活动意 图 问题引入: 角的概念已经由锐角扩充到了任意角,前面已经学习过任通过复习激 新意角的三角函数,那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怎么求呢?先看一知识引人发 课|个具体的问题。 求390°角的正弦、余弦值 般地,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 三角函数值相等,即有: sin(a+2k I)= sina, cos(a+2k I )=cosa, ta n(a+2k I 学生的学习兴
课题名称: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课程模块及章节:必修 4 第一章 1.3 节 教师 二次 备课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能够借助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诱导公式(二)、(三)、(四)”是人教版数学 4,第一章 1、3 节内容, 是学生已学习过的三角函数定义、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及诱导公式(一)等知识的 延续和拓展,又是推导诱导公式(五)的理论依据。 (三)学情分析:如何引导学生从单位圆的对称性与任意角终边的对称性中,发现 问题,提出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1 记忆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2. 诱导公式并运用其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诱导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与恒等式的证明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模型、直尺、多媒体。 自主性学习法;反馈练习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 的活动 设 计 意 图 导 入 新 课 一.问题引入: 角的概念已经由锐角扩充到了任意角,前面已经学习过任 意角的三角函数,那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怎么求呢?先看一 个具体的问题。 求 390°角的正弦、余弦值. 一般地,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 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即有: sin(+2kπ) = sinα,cos(+2kπ) = cosα,ta n(+2kπ) = 通 过 复 习 知识引人 新课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z)。(公式一) 把学习目标板在黑板的右上角,并对目标进行解读 标 尝试推导 学生阅读、以 由上一组公式,我们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观察、思问 导值一定相等。反过来呢 考、讨论交题 问题:你能找出和30°角正弦值相等,但终边不同的角流 式 吗? 角π-a与角α的终边关于 轴对称,有 a的终边 的终边 sin(I-a)=sin a cos(-a)=-cosα, (公式二) M. O M/. tan(I-a)=-tan ao 提问式回给 因为与角α终边关于y轴对 答,教师再学 称是角xα,利用这种对称关系 补充完整。生, 得到它们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 激 的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 发 数。于是,我们就得到了角兀=a呦的终边,十 学生观察学 与角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 图形,思考生 系:正弦值相等,余弦值互为相 反数,进而,就得到我们研究三 角函数诱导公式的路线图 角间关系→对称关系→坐 标关系→三角函数值间关系。 的终边 学习的自主性 三.自主探究 问题:两个角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你有什么结论?两个角 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呢? 角-a与角a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有: sin(-a)=-sin a, 学生观察 思考、讨论 (公式三) a的终边 角π+a与角α终边关于原 M 点O对称,有 M O 的终边 (公式四) l I+a)=tan a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 上面的公式一~四都称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tanα (k∈Z) 。 (公式一) 趣 目 标 引 领 把学习目标板在黑板的右上角,并对目标进行解读。 活 动 导 学 二.尝试推导 由上一组公式,我们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 值一定相等。反过来呢? 问题:你能找出和 30°角正弦值相等,但终边不同的角 吗? 角π− 与角 的终边关于 y 轴对称,有 sin(π −) = sin , cos(π −) = − cos , (公式二) tan(π −) = − tan 。 因为与角 终边关于 y 轴对 称是角 π-,,利用这种对称关系, 得到它们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 的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 数。于是,我们就得到了角 π− 与角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 系:正弦值相等,余弦值互为相 反数,进而,就得到我们研究三 角函数诱导公式的路线图: 角间关系→对称关系→坐 标关系→三角函数值间关系。 三.自主探究 问题:两个角的终边关于 x 轴对称,你有什么结论?两个角 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呢? 角− 与角 的终边关于 x 轴对称,有: sin(−) = −sin , cos(−) = cos , (公式三) tan(−) = −tan 。 角π + 与角 终边关于原 点 O 对称,有: sin(π + ) = −sin , cos(π + ) = −cos , (公式四) tan(π + ) = tan 。 上面的公式一~四都称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学生阅读、 观察、思 考、讨论交 流。 提问式回 答,教师再 补充完整。 学生观察 图形,思考 学生观察、 思考、讨论 以 问 题 式 给 出, 把 课 堂 较 给 学 生,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的 自 主 性。 培 养 学 生 的 空 间 想
结论:a+k·2m(k∈Z,-a,丌±a的三角函数值,等 于a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a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 象能力 总结为一句话: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四.简单应用 例1利用公式求下列三角函数值 11丌 16丌 (1)cos225°;(2)sin-(3)s )(4)cos(-2040°) 活动这是直接运用公式的题目类型,让学生熟悉公式通过 练习加深印象,逐步达到熟练、正确地应用.让学生观察题目中 的角的范围对照公式找出哪个公式适合解决这个问题 解:(1)cos25°=cos(180°+45°)=c045°=- (2)sin 16丌 ()sin( (4)cos(-2040°)=cos2040°=cos(6×360°-120°) =cosl20°=cos(180°-60°) 点评:利用公式一一四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的三角 函数,一般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用公式 任意负角的L三或 「任意正角的 角函数 三角函数 用公式 用公式 角三角 二或四 0~2的角的 函数 角函数 上述步骤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 当目标检测 评|(1)o-510915(2)sin( 解:(1)cos(-510°15)=cos510°15
结论: + k 2 (k Z),−, 的三角函数值,等 于 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 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 符号. 总结为一句话: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四.简单应用 例 1 利用公式求下列三角函数值: (1)cos225°;(2)sin 3 11 ;(3)sin( 3 16 − );(4)cos(-2 040°). 活动:这是直接运用公式的题目类型,让学生熟悉公式,通过 练习加深印象,逐步达到熟练、正确地应用.让学生观察题目中 的角的范围,对照公式找出哪个公式适合解决这个问题. 解:(1)cos225°=cos(180°+45°)=-cos45°= 2 2 − ; (2)sin 3 11 =sin(4π 3 − )=-sin 3 = 2 3 − ; (3)sin( 3 16 − )=-sin 3 16 =-sin(5π+ 3 ) =-(-sin 3 )= 2 3 ; (4)cos(-2 040°)=cos2 040°=cos(6×360°-120°) =cos120°=cos(180°-60°) =-cos60°= 2 1 − . 点评:利用公式一—四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的三角 函数,一般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上述步骤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 象 能 力 当 堂 评 价 目标检测 (1)cos(-510°15′);(2)sin( 3 17 − π). 解:(1)cos(-510°15′)=cos510°15′
=cos(360°+150°15) =cosl50°15′=cos180°2945) =cos2945=-0.8682; 17 丌)=sn(=-3×2=sin 例22007全国高考,1 cos330°等于() B 答案:C 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哪些知识,的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问题引入 例1 练习 尝试推导 三.自主探究 四.简单应用 教学反思
=cos(360°+150°15′) =cos150°15′=cos(180°-29°45′) =-cos29°45′=-0.868 2; (2)sin( 3 17 − π)=sin( 3 -3×2π)=sin 3 = 2 3 . 例 2 2007 全国高考,1 cos330°等于( ) A. 2 1 B. 2 1 − C. 2 3 D. 2 3 − 答案:C 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哪些知识,的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一.问题引入 例 1 练习 二.尝试推导 三.自主探究 四.简单应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