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感受倾斜角这个反映倾斜程度的 几何量的形成过程。 2、通过教学,使学生从生活中的坡度,自然迁移到数学中直线的斜 率,感受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概念的形成是自然的,从而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充分利用倾斜角和斜率是从数与形两方面,刻画直线相对于ⅹ轴 倾斜程度的两个量这一事实,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4、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初步掌握过已知两点的直 线的斜率计算公式,渗透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解析几何研究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感悟并形成倾斜角与斜率两个概念; 2、推导并初步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 3、体会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思想在概念形成及公式推导中的 作用。 难点:用代数方法推导斜率的过程 、教学方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发现法相结合。即在多媒体课件支持下,让学 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探索,亲身经历概念的发现与形成过程,体验 公式的推导过程,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 1 -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感受倾斜角这个反映倾斜程度的 几何量的形成过程。 2、通过教学,使学生从生活中的坡度,自然迁移到数学中直线的斜 率,感受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概念的形成是自然的,从而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充分利用倾斜角和斜率是从数与形两方面,刻画直线相对于 x 轴 倾斜程度的两个量这一事实,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4、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初步掌握过已知两点的直 线的斜率计算公式,渗透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解析几何研究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感悟并形成倾斜角与斜率两个概念; 2、推导并初步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 3、体会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思想在概念形成及公式推导中的 作用。 难点:用代数方法推导斜率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发现法相结合。即在多媒体课件支持下,让学 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探索,亲身经历概念的发现与形成过程,体验 公式的推导过程,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问题1、(出示幻灯片)给出的两点P、Q相同吗? 从形的角度看,它们有位置之分,但无大小与形状之分。 从数的角度看,如何区分两个点?(用坐标区分) 问题2、过这两点可作什么图形?唯一吗?只经过其中一点(如点P) 可作多少条直线?若只想定出其中的一条直线,除了再用一点外,还 有其他方法吗?可以增加一个什么样的几何量?(估计不少学生能意 识到需要有一个角) 由此引导学生归纳,确定直线位置可有两种方式 (1)已知直线上两点 (2)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倾斜程度 问题3、角的形成还需一条线,也就是说要有刻画倾斜程度的角,就 必须还有一条形成角的参照的直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以哪条轴 线为基准形成刻画倾斜程度的角?(学生可能回答ⅹ轴或y轴) 以x轴或y轴为基准都可以,习惯上我们用x轴。 问题4、过点P与x轴形成45角的直线有几条? (学生可能答一条或两条,投影 演示结果)如何区分清楚这两条直线 呢?估计学生能想到还需要确定方 向
- 2 - p o y · x 45。 135。 L2 L1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问题 1、(出示幻灯片)给出的两点 P、Q 相同吗? 从形的角度看,它们有位置之分,但无大小与形状之分。 从数的角度看,如何区分两个点?(用坐标区分) 问题 2、过这两点可作什么图形?唯一吗?只经过其中一点(如点 P) 可作多少条直线?若只想定出其中的一条直线,除了再用一点外,还 有其他方法吗?可以增加一个什么样的几何量?(估计不少学生能意 识到需要有一个角) 由此引导学生归纳,确定直线位置可有两种方式 (1)已知直线上两点 (2)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倾斜程度 问题 3、角的形成还需一条线,也就是说要有刻画倾斜程度的角,就 必须还有一条形成角的参照的直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以哪条轴 线为基准形成刻画倾斜程度的角?(学生可能回答 x 轴或 y 轴) 以 x 轴或 y 轴为基准都可以,习惯上我们用 x 轴。 问题 4、过点 P 与 x 轴形成 45 角的直线有几条? (学生可能答一条或两条,投影 演示结果)如何区分清楚这两条直线 呢?估计学生能想到还需要确定方 向
选择哪个角来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就能保证坐标系下的任何 条直线都有唯一的角与它对应呢? (教师引导学生选取不同的方向来描述角,并区分L1与L2) 数学概念来刻画事物时,讲求统一美与简洁美,如何用数学语言 准确描述这个角呢?(揭示课题) 1、倾斜角的定义:在直角坐标系下,以x轴为基准,当直线/与x 轴相交时,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a,叫做直线l的 倾斜角。 学生练习画出过点P的各种倾斜角的直线。 (1) 学生容易忽略与x轴平行的直线,补出图(4),问倾斜角在哪儿? 如何规定? 规定: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它的倾斜角为0°。 自然有倾斜角的范围是[0°,180°) 这样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条直线都有唯一一个确定的倾斜角α 与它对应。倾斜程度相同的直线,其倾斜角相等,倾斜程度不同的直 线,其倾斜角不相等。 以上定义了一个从“形”的角度用倾斜角刻画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条直线的倾斜程度
- 3 - y l p o x y p o x l p o y x l p o y x l (1) (2) (3) (4) 选择哪个角来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就能保证坐标系下的任何一 条直线都有唯一的角与它对应呢? (教师引导学生选取不同的方向来描述角,并区分 L1与 L2)。 数学概念来刻画事物时,讲求统一美与简洁美,如何用数学语言 准确描述这个角呢?(揭示课题) 1、倾斜角的定义:在直角坐标系下,以 x 轴为基准,当直线 l 与 x 轴相交时, x 轴正向与直线 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 ,叫做直线 l 的 倾斜角。 学生练习画出过点 P 的各种倾斜角的直线。 学生容易忽略与 x 轴平行的直线,补出图(4),问倾斜角在哪儿? 如何规定? 规定:当直线 l 与 x 轴平行或重合时,它的倾斜角为 0 。 自然有倾斜角的范围是[0 ,180 ) 这样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条直线都有唯一一个确定的倾斜角 与它对应。倾斜程度相同的直线,其倾斜角相等,倾斜程度不同的直 线,其倾斜角不相等。 以上定义了一个从“形”的角度用倾斜角刻画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
(二)巩固旧知,同化新知 生活中,我们都有过爬山、爬坡的体验,对于斜坡的倾斜程度, 可以用什么量来反映?(坡角与坡度) 初中对坡度是如何定义的? 升高量 坡度(比)= (即坡角a的正切值) 前进量 当坡角a增大时,坡度如何变化? 当坡角∝=90°与0时,升高量、前进量分别是什么?坡度又分别 是什么? 坡角、坡度都能反映倾斜程度,迁移到数学中,坡角相当于直线 的倾斜角,而坡度则对应于直线的斜率 2、斜率: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其倾斜角的正切值叫做这条 直线的斜率。即k=tana(α≠90°) 问题5、当a为钝角时,直线的斜率如何求?(转化到其补角上) a=180°-0(0是锐角) k= tan a=tan(180-0)=-tan 0 如:倾斜角α=120°,则斜率k=-√3 问题6、当α在[0°,180°)内变化时,斜率k如何变化?
- 4 - (二)巩固旧知,同化新知 生活中,我们都有过爬山、爬坡的体验,对于斜坡的倾斜程度, 可以用什么量来反映?(坡角与坡度) 初中对坡度是如何定义的? 当坡角 增大时,坡度如何变化? 当坡角 =90 与 0 时,升高量、前进量分别是什么?坡度又分别 是什么? 坡角、坡度都能反映倾斜程度,迁移到数学中,坡角相当于直线 的倾斜角,而坡度则对应于直线的斜率。 2、斜率:倾斜角不是 90 的直线,其倾斜角的正切值叫做这条 直线的斜率。即 k tan ( 90 ) = 问题 5、当 为钝角时,直线的斜率如何求?(转化到其补角 上) 问题 6、当 在[0 ,180 )内变化时,斜率 k 如何变化? 坡度(比)= 升高量 前进量 x y o (即坡角 的正切值) = = − = − = − k tan tan(180 ) tan 180 ( ) 是锐角 如:倾斜角 =120 ,则斜率 k = − 3
以 0°<<90 C=90 90° C<180 k不存在 k=0 问题7、倾斜角与斜率都能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哪个量更优越呢? 倾斜角能从形的角度刻画倾斜程度,而斜率是比值,实质是数值, 它能从数的角度反映倾斜的程度,显然用斜率更细致入微些。 (三)尝试推导,深化认识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可见由两点也就确定了直线的倾斜程度,即 倾斜角与斜率。看来,直线上两点与直线的斜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问题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上两点P1(x1,y1),P2(x2 y2)且x1≠x2,能否用P1、P2的坐标来表示直线斜率k? (学生活动):随意在坐标系下画两点P1、P2及直线P1P2,探究各种 图形并尝试推导,可以先特殊再一般,也可先一般再特殊地去分析 教师可适当引导其将斜坡截面图迁移到坐标系中,类似升高量,前进 量,用点的坐标表示线段长,并请同学叙述各个图的推导过程与结果
- 5 - p o y x l y p o x l p o y x l p o y x l 0°< < 90° = 90° 90°< <180° = 0° k >0 k不存在 k<0 k=0 问题 7、倾斜角与斜率都能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哪个量更优越呢? 倾斜角能从形的角度刻画倾斜程度,而斜率是比值,实质是数值, 它能从数的角度反映倾斜的程度,显然用斜率更细致入微些。 (三)尝试推导,深化认识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可见由两点也就确定了直线的倾斜程度,即 倾斜角与斜率。看来,直线上两点与直线的斜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问题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上两点 P1(x1,y1),P2(x2, y2)且 x1 x2,能否用 P1 、P2的坐标来表示直线斜率 k? (学生活动):随意在坐标系下画两点 P1 、P2及直线 P1 P2,探究各种 图形并尝试推导,可以先特殊再一般,也可先一般再特殊地去分析。 教师可适当引导其将斜坡截面图迁移到坐标系中,类似升高量,前进 量,用点的坐标表示线段长,并请同学叙述各个图的推导过程与结果
P,( P,( Q Q(x1;y2) 2(x2,y2) y O 解:设直线P1P2倾斜角为a(a≠90°)当直线P1P2方向向上时,过 点P作x轴的平行线,过点P2作y轴的平行线,两线交于点Q,则点 Q为(x2,y1) (1)当a为锐角时,a=∠P,x<x2,y1<y2 在NPQ中,如a=m∠QP==一 (2)当a为钝角时,a=180°-0(设∠QPP2=0),x<x2,y1<y2 tan a =tan(180-0)=-tan8 在 RPPQ中,tnb= loP2y2-y_y2-y OPI x2-x, x2-x tana=22-n(可让学生分组推导) 同理,当直线PP1方向向上时,无论a为锐角或钝角,也有 卫-",即k=y2
- 6 - P2(x2,y2) x x y O P1(x1,y1) α Q (x2,y1) P2(x2,y2) P1(x1,y1) α y O Q (x2,y1) x y O α Q (x1,y2) P2(x2,y2) P1(x1,y1) α P2(x2,y2) x y O Q (x1,y2) P1(x1,y1) 解:设直线 P1 P2倾斜角为 ( 90 )当直线 P1 P2方向向上时,过 点 P1作 x 轴的平行线,过点 P2作 y 轴的平行线,两线交于点 Q,则点 Q 为(x2,y1) (1)当 为锐角时, = QP1P2, 1 2 x x ,y1 y2 在 RtP1P2Q 中, 2 1 2 1 1 2 1 2 tan tan x x y y PQ QP QP P − − = = = (2)当 为钝角时, = − 180 (设 QP1P2 = ), 1 2 x x ,y1 y2 tan = tan(180 −) = −tan 在 RtP1P2Q 中, 2 1 2 1 2 1 2 1 1 2 tan x x y y x x y y QP QP − − = − − − = = 2 1 2 1 tan x x y y − − = (可让学生分组推导) 同理,当直线 P2P1 方向向上时,无论 为锐角或钝角,也有 2 1 2 1 tan x x y y − − = ,即 2 1 2 1 x x y y k − − =
思考:1、各种一般情形得出的结论一致吗?与P1、P2这两点坐标顺 序有关系吗? 2、当直线垂直于x轴或y轴时,上述结论适用吗? 3、斜率公式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巩固练习:求经过下列两点直线的斜率,并判断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 角。 (1)A(3,2),B(-4,1)(k=1) (2)A(3,2),B(4,1)(k△B=-1) (3)A(3,2),B(3,-1)(不存在) (4)A(3,2),B(-4,2)(k=0) (四)反思小结,概括提炼(同学们这节课有何收获?) 、明确了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2、理解了刻画倾斜程度的量(倾斜角与斜率),知道了求斜率的 两种方法(定义法、坐标法)k=tana=y-y1 X2-X1 经历了代数方法刻画斜率的过程,感受了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 的数学思想 (五)板书设计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倾斜角的定义 (学生展示推导斜 范围[0°,180°) 率公式的图形) 2、直线的斜率 k=tana(a≠90°) α为钝角时, k= tan a= tan(180-0)=-tan 0
- 7 - 思考:1、各种一般情形得出的结论一致吗?与 P1、P2 这两点坐标顺 序有关系吗? 2、当直线垂直于 x 轴或 y 轴时,上述结论适用吗? 3、斜率公式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巩固练习:求经过下列两点直线的斜率,并判断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 角。 (1)A(3,2),B(-4,1)( 7 1 k AB = ) (2)A(3,2),B(4,1)( k AB = −1 ) (3)A(3,2),B(3,-1)(不存在) (4)A(3,2),B(-4,2)( kAB = 0 ) (四)反思小结,概括提炼(同学们这节课有何收获?) 1、明确了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2、理解了刻画倾斜程度的量(倾斜角与斜率),知道了求斜率的 两种方法(定义法、坐标法) 3、经历了代数方法刻画斜率的过程,感受了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 的数学思想 (五)板书设计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倾斜角的定义 范围[0 ,180 ) 2、直线的斜率 k = tan ( 90 ) 为钝角时, k = tan = tan(180 − ) = − tan (学生展示推导斜 率公式的图形) x x y y 2 1 2 1 k tan − − = =
(六)作业:①自学课本P3s:例1、例2 ②作业本:Ps9:1、2、3 【教案说明】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教学内容与地位作用解析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A版高一数学必修(2)的3.1.1节的内容。 1、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概念(直线的倾斜角、直线的斜率)及 一个公式(斜率计算公式) 直线的倾斜角是反映直线倾斜方向的量,它也是确定直线位置的 一个重要的几何要素,它实质上能从“形”的角度刻画直线的倾斜程 度 直线的斜率指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其倾斜角的正切值叫做这 条直线的斜率。教材是从生活中斜坡的坡度迁移到直线的斜率概念 的。直线的斜率可看作是比值,实质上是数值,所以直线的斜率从本 质上可看成是从“数”的角度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华罗庚先生说过: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显然,与倾斜角相比,用斜 率刻画倾斜程度会更细致。 关于过已知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因为过两点的直线是唯一确定 的,所以其倾斜程度也就确定(即直线的斜率也是确定的)。从而在 直角坐标系中,直线的斜率与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就有密不可分的联
- 8 - (六)作业:①自学课本 P85:例 1、例 2; ②作业本:P89:1、2、3。 【教案说明】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一、教学内容与地位作用解析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 A 版高一数学必修(2)的 3.1.1 节的内容。 1、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概念(直线的倾斜角、直线的斜率)及 一个公式(斜率计算公式) 直线的倾斜角是反映直线倾斜方向的量,它也是确定直线位置的 一个重要的几何要素,它实质上能从“形”的角度刻画直线的倾斜程 度。 直线的斜率指倾斜角不是 90 的直线,其倾斜角的正切值叫做这 条直线的斜率。教材是从生活中斜坡的坡度迁移到直线的斜率概念 的。直线的斜率可看作是比值,实质上是数值,所以直线的斜率从本 质上可看成是从“数”的角度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华罗庚先生说过: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显然,与倾斜角相比,用斜 率刻画倾斜程度会更细致。 关于过已知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因为过两点的直线是唯一确定 的,所以其倾斜程度也就确定(即直线的斜率也是确定的)。从而在 直角坐标系中,直线的斜率与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就有密不可分的联
系。斜率k=2-不仅反映了这种联系,并用代数方法表示了出来, X, 而且在公式的推导中蕴含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化归等重要数学思 相 2、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解析几何部分的起始课,学生具备的知识基础是在 直角坐标系中会用坐标表示点,明确了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数对可 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反映出数学概念离 不开生活,数学是自然有用的,而且蕴含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思想, 从知识点及研究方法上,为后继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建立直 线的方程等内容起着关键性的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解析 、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感受倾斜角这个反映倾斜程 度的几何量的形成过程; 2、通过教学,使学生从生活中坡度自然迁移到数学中直线的斜 率的过程,感受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概念的形成是自然的, 从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充分利用倾斜角和斜率是从数与形两方面刻画直线相对于x 轴倾斜程度的两个量这一事实,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初步掌握过已知两点 的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渗透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解析几何研究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关于倾斜角的概念:为什么要引入倾斜角?如何描述这个角?
- 9 - 系。斜率 2 1 2 1 x x y y k − − = 不仅反映了这种联系,并用代数方法表示了出来, 而且在公式的推导中蕴含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化归等重要数学思 想。 2、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解析几何部分的起始课,学生具备的知识基础是在 直角坐标系中会用坐标表示点,明确了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数对可 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反映出数学概念离 不开生活,数学是自然有用的,而且蕴含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思想, 从知识点及研究方法上,为后继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建立直 线的方程等内容起着关键性的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解析 1、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感受倾斜角这个反映倾斜程 度的几何量的形成过程; 2、通过教学,使学生从生活中坡度自然迁移到数学中直线的斜 率的过程,感受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概念的形成是自然的, 从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充分利用倾斜角和斜率是从数与形两方面刻画直线相对于 x 轴倾斜程度的两个量这一事实,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4、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初步掌握过已知两点 的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渗透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解析几何研究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关于倾斜角的概念:为什么要引入倾斜角?如何描述这个角?
这些地方都是教学中易忽略的,也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直接给出 倾斜角的定义,会使学生误认为数学概念就是绝对抽象的,你只要接 受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把活生生的、自然的数学演变成高不可攀的, 为聪明人准备的学科,会渐渐使许多学生变得被动学习,缺乏数学学 习兴趣及自信心。所以,在引入这节课时,应重点让学生感受引入倾 斜角的必要性,要描述清楚倾斜角必须规定“基准”与“直线方向” 从而能自然地、准确地描述清楚定义。 2、对于斜率,学生基本上能从斜坡的坡度中顺利迁移过来,当 倾斜角为90及0·时可以特殊认识,当倾斜角为钝角时(与斜坡稍有 不同)斜率的求法应重点分析,突出转化思想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 Pε3页的脚注,使学生对所有直线的斜率情况有全面的认识。 另外,倾斜角和斜率分别是从“形”与“数”的不同方面刻画直 线的倾斜程度,相比较斜率更具有优越性。 3、斜率计算公式的得出,学生有两点不易把握。一方面,怎样 将两点坐标与tanα相联系;另一方面,图形分析不够全面。对前者, 可提供学生探究发现的机会,对后者教师可先让学生在直角坐标系下 联想坡度,找升髙量与前进量,再引导其转化为坐标表示。 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多数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 推导并体会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 独立性、条理性、全面性。 教学重点:1、感悟并形成倾斜角与斜率两个概念 2、推导并初步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
- 10 - 这些地方都是教学中易忽略的,也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直接给出 倾斜角的定义,会使学生误认为数学概念就是绝对抽象的,你只要接 受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把活生生的、自然的数学演变成高不可攀的, 为聪明人准备的学科,会渐渐使许多学生变得被动学习,缺乏数学学 习兴趣及自信心。所以,在引入这节课时,应重点让学生感受引入倾 斜角的必要性,要描述清楚倾斜角必须规定“基准”与“直线方向”, 从而能自然地、准确地描述清楚定义。 2、对于斜率,学生基本上能从斜坡的坡度中顺利迁移过来,当 倾斜角为 90 及 0 时可以特殊认识,当倾斜角为钝角时(与斜坡稍有 不同)斜率的求法应重点分析,突出转化思想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 P83页的脚注,使学生对所有直线的斜率情况有全面的认识。 另外,倾斜角和斜率分别是从“形”与“数”的不同方面刻画直 线的倾斜程度,相比较斜率更具有优越性。 3、斜率计算公式的得出,学生有两点不易把握。一方面,怎样 将两点坐标与 tan 相联系;另一方面,图形分析不够全面。对前者, 可提供学生探究发现的机会,对后者教师可先让学生在直角坐标系下 联想坡度,找升高量与前进量,再引导其转化为坐标表示。 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多数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 推导并体会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 独立性、条理性、全面性。 教学重点:1、感悟并形成倾斜角与斜率两个概念; 2、推导并初步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