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教案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第八章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第一节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教学内容:1、向量的定义;2、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基本性质: 3、空间直角坐标系;4、利用坐标作向量的线性运算: 5、向量的模、方向角、投影 教学目标:1、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会进行相应的加减、乘数、求单位向量等向量运 算。 2、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单位向量、方向数与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 熟练掌握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1、向量的定义,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基本性质: 2、空间直角坐标系,向量模、方向角、投影、线性运算与坐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向量线性运算基本性质的证明和理解; 2、向量的模、方向角、投影与坐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结合几何辅助 作业:P123,5,13,14,15,18,19 教学过程: 在平面解析几何中,通过坐标法把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次序的数对应起来,把平面上的 图形和方程对应起来,从而可以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空间解析几何也是按照类似 的方法建立起来的。 一、 向量概念 定义:向量是既有大小(由一个大于等于零的数表示)又有方向的量。 在物理学中,有许多量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特征。故称之为向量(矢量)。 向量的表示:在数学中,往往用一条有方向的线段,又称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有向线段的 长度表示该向量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该向量的方向。以A为起点,B为终点的有向 线段表示的向量。记为AB,有时用一个粗体字母或者上面带有尖头的字母来表示,比如: a,i,j,k或者a,j,k,v等等。 向量的模:向量大小叫做向量的模。即所有有向线段的长称为其模。向量AB,ā,a的模 依次记做AB,d,a。 单位向量:模为1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 零向量:模为0的向量称为零向量,记做0,0。 【注】:(1)·不是绝对值
高等数学教案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2)零向量的方向可以是任意,但规定一切零向量都相等。 向径:在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原点0为始点,M为终点的向量OM,称为点M对点0的向径, 由粗体字r表示。 在实际问题中,有的向量与始点无关(比如指南针),而有的与始点有关(比如点的 运动速度)。而我们现在只考虑前一种,即与始点无关的向量,并称为自由向量,简称向量。 相等向量:由于我们不考虑始点的所在位置,因而规定,两个方向相同,长度一样的向量a 或b称为相等向量,或a和b相等,记为a=b。又说:如果两个向量经过平行移动后能够完 全重合,就称为两个向量相等。 两向量平行:若向量a,b,长度相等,方向相反,就称为它们互为负向量,用a=-b或者 b=-a表示;若a,b方向相同或者相反,则称a,b为平行向量,记为a/b。 两向量共线:当两个向量的起点放在同一点时,它们的终点和公共起点应在一条直线上,因此 两向量平行,又称两向量共线。 两向量共面:设有k(k≥3)个向量,当把它们的起点放在同一点时,如果k个终点和公 共起点在平面上,就称这k个向量共面。 二、向量的线性运算 1、向量的加减法 向量的加法:设已知向量ā,b,以任意点0为始点(一般讲,任意二向量未必同始点, 但是利用自由向量的特点可以做到同一始点),且分别以A,B为终点,ā=OA,b=OB, 再以0A,OB为边作平行四边形0ACB,对角线的向量OC=c,这就是a,b之和,记做ā+b=C (如图3) 图3 由ā,b求石+b的过程叫做向量的加法,上述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向量来规定 两向量之和的方法叫做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若两个向量ā,b在同一直线上(或者 平行),则他们的和规定为: (1)若石,b同向,其和向量的方向就是ā,b的共同方向,其模为ā的模和b的 模之和。 (2)若ā,b反向,其和向量的方向为ā,b中较长的向量的方向,其模为ā,b中 较大的模与较小的模之差。 2
高等数学教案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除了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外,还有一种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设已知向量ā,b,现在以任意点0为始点,做ā=OA,再以ā的终点A为始点, 做AC=b,连接0C,且令OC=c,即得ā+万=c。 对于任意向量a,我们有:a+(-a)=0;a+0=0+a=d 向量的加法满足: (1)交换律:a+b=b+a(图4) (2)结合律:(a+b)+c=a+(b+c)(图5) R a+B a+6+d 6+a 图5 图4 由于向量的加法满足结合律,三个向量ā,b,c之和就可以简单地记为:ā+b+c, 其次序可以任意颠倒。一般地,对于n个向量,a2,4,…,an,它们的和可记做 ā+ā2+可++ān。它们之间不须加括号,各向量次序可以任意颠倒。 N个向量ā,a,a,…,石,相加的作图法,可由三角形法则推广如下:由空间任一点0 到OA=G,由A到A做A1A2=a2,…,最后由a,的终点A-1到A作 An1An=an得到一系列折线0AAA…A1A,连接0A,得: OA=a+a2+a3t+a则 向量的减法:我们规定a-b=a+(-b)。由此立即推得:a-a=ā+(-a)。现在我们 给出云-b的作图法(如图6),由图可见,ā-b是平行四边形另一对角线上的向量。 a 0 图6 6 A 2、向量与数的乘法: 3
高等数学教案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向量a与实数几的乘积记作九a,规定元·ā是一个向量。 (1)当九>0时,元,ā表示一向量,其方向与ā方向相同,其模为d的入倍, 即2d=d。 (2)当元=0时,1ā为零向量,即2ā=0 (3)当入<0时,a表示一向量,其方向与a方向相反,其模为d的九倍, 即2=a。 【注】:当入=-1时,(-1)a与a互为负向量,故有(-1)a=-a。 向量和数的乘积符合下列运算规律: (1)结合律:2(ud=4()=(2)a (2)分配律:(2+m)a=ā+ud (a+b)=ā+2b 例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设AB=a,AD=b. 试用a和b表示向量MA、MB、MC、MD,其中M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 解由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所以 a+b=AC=2AM,-(a+b)=2MA D 于是M=-(a+0, 因为MC=-MA,所以MC=(a+b). 又因-a+b=BD=2MD,所以M而=)(b-a). B 由于MB=-MD,所以MB=号(a-) 定理1设向量a≠0,那么,向量平行于a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实数2,使b=1a. 证 条件的充分性是显然的,下面证明条件的必要性。 设b/a,取2= 同 当b与a同向时,取元正值,当b与a反向时,取入负值,即b=a. 这是因为能时b与1a同响。a=同-司-同 再证数的唯一性,设b=a,又设b=ua,两式相减,便得(元-u)a=0, 即-4a=0。因a≠0,故元-4=0,即元=4。 三、空间直角坐标系
高等数学教案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在空间取定一点0和三个两两垂直的单位向量、了k,就确定了三条都以O为原点的两 两垂直的数轴,依次记为x轴(横轴)、y轴(纵轴)、z轴(竖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构成 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称为Oxyz坐标系 【注】:(1)通常三个数轴应具有相同的长度单位 (2)通常把x轴和y轴配置在水平面上,而z轴则是铅垂线 (3)数轴的的正向通常符合右手规则. 坐标面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两个坐标轴可以确定一个平面,这种平面称为坐标面: x轴及y轴所确定的坐标面叫做xOy面,另两个坐标面是yOz面和zOx面. 卦限 三个坐标面把空间分成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叫做卦限,含有三个正半轴的卦限叫做第一 卦限,它位于xOy面的上方.在xOy面的上方,按逆时针方向排列着第二卦限、第三卦限和 第四卦限.在x加面的下方,与第一卦限对应的是第五卦限,按逆时针方向还排列着第六卦 限、第七卦限和第八卦限.八个卦限分别用字母I、II、III、IV、V、VI、VII、VIII表示. 向量的坐标分解式: 任给向量工,对应有点M使OM=「.以OM为对角线、三条坐标轴为棱作长方体,有 r=OM=OP+PN+NM=OP+00+OR, 设 OP=xi,00=yj,OR=zk, 则 r=OM=xi+yj+zk 上式称为向量r的坐标分解式,xi、y了z水称为向量r沿三个坐标轴方向的分向量 显然,给定向量x就确定了点M及OP=xi,O0=j,OR=zk三个分向量,进而确 定了x、人z三个有序数;反之,给定三个有序数x人z也就确定了向量r与点M于是点 从向量r与三个有序太人z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M←→r=OM=xi+j+zk(x,y,z). 据此,定义:有序数太人、z称为向量(在坐标系Oxyz)中的坐标,记作=(x乃,2;有序 数x、、z也称为点(在坐标系Oxyz)的坐标,记为M机x,5z) 向量r=OM称为点M关于原点O的向径.上述定义表明,一个点与该点的向径有相同 的坐标.记号(xy)既表示点M又表示向量OM 坐标面上和坐标轴上的点,其坐标各有一定的特征.例如:点M在Oz面上,则0;同 相,在zOx面上的点,=0;在xOy面上的点,=0.如果点M在x轴上,则==0;同样在y 轴上,有2==0;在z轴上的点,有==0.如果点M为原点,则==2=0. 四、利用坐标作向量的线性运算 5
高等数学教案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a.,ar,a),b=(b,b,b) 即 a=ai+aj开a,kbbi+b升bk, 则 atb=(aita,itak)+(bi+b:itbk) =(a+b)i+(a,+b).+(a+b)k =(adbo abn ab). a-b=(ai+a并a,k)-(b,i+bj+b,) =(a-b,)i+(a,-b,)开(a-b)k =(a-b,a-b,a-b,). a=(ari+aj升a,) =(ar)i+(a)j升(a)k =(几a,a,元a) 利用向量的坐标判断两个向量的平行 设a=(a,a,a)≠0,b=(b,b,b),向量b/ab-1a,即b/a台(b,b,b.)=(a,a,a), 于是点=点6 ax av a 例2求钢以向量为未知元的线性方程组信C其中=么,12,仁-2》 解 如同解二元一次线性方程组,可得 x=2a-3b,=3a-5b. 以a、b的坐标表示式代入,即得 =2(2,1,2)-3(-1,1,-2)=(7,-1,10), =3(2,1,2)-5(-1,1,-2)=(11,-2,16) 例3已知两点A(,h,)和B(格,,)以及实数≠-1,在直线AB上求一点M使 AM=元MB 解 由于AM=OM-OA,MB=OB-OM, 因此 OM-OA=A(OB-OM). 从而 OM=-(04+10B) 1+元 .=(西+,+,+), 1+元’1+ 1+元 这就是点M的坐标 另解 设所求点为M(xgz),则AM=(x-x,y-,z-2), MB=(x2-x,为2-y,22-z).依题意有AM=MB,即 (x-M,-h,2-)=元(题-术-只2-2) 6
高等数学教案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x2)-(M,h,a)=1(题,2)-九(x52), 化八小中2+++ x=+,y=+业,+2 1+元 1+入 1+元 点M叫做有向线段AB的定比分点.当=1,点M的有向线段AB的中点,其坐标为 ,y=”,空 2 2 五、向量的模、方向角、投影 1.向量的模与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设向量=(xyz),作OM=r,则 r=OM=OP+00+OR, 按勾股定理可得 IrHHOMEOPP+IOOP+ORP2, 的 OP=xi,00=yj,OR=zk, 有 Iapl=1xl,lo0l=lyl,IaRl=1z, 于是得向量模的坐标表示式:√2+y2+22 设有点A(五,,)、B(,,),则 AB=OB-OA=(指,%,)-(M,h,2a)=(-i,-h,-a), 于是点A与点B间的距离为 |AB=A@=Vx2-x)+0y2-)+(2-2). 例4求证以M(4,3,1)、(7,1,2)、M(5,2,3)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 形. 解因为M=(7-4)2+(1-3)2+(2-1)2=14, |1=(5-7)+(2-1)2+(3-2)2=6, |MM1=(5-4)+(2-3)+(3-1)2=6, 所以品%=M肠,即MM品为等腰三角形 例5在z轴上求与两点A(-4,1,7)和B(3,5,-2)等距离的点. 解设所求的点为M(0,0,z),依题意有M=B, 即 (0+4)2+(0-1)2+(2-7)2=(3-0)2+(5-0)2+(-2-z)2 解之得z=号,所以,所求的点为M0,0 例6己知两点A(4,0,5)和B(7,1,3),求与AB方向相同的单位向量e
高等数学教案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解因为AB=(7,1,3)-(4,0,5)=(3,1,-2), AB=V32+1P+(-2y2=V14, AB 所以 e= AB Va81-2. 2.方向角与方向余弦 当把两个非零向量a与b的起点放到同一点时,两个向量之间的不超过π的夹角称为向 量a与b的夹角,记作(a,b)或(b,a).如果向量a与b中有一个是零向量,规定它们的夹角可 以在0与π之间任意取值, 类似地,可以规定向量与一轴的夹角或空间两轴的夹角. 非零向量r与三条坐标轴的夹角必、B、y称为向量r的方向角 向量的方向余弦 设=(x水z),则 x=r cosa,y=r cosB,rcosy. cosa、cosB、cosy称为向量r的方向余弦. cosa=六,cosB=7,coy=月 从而 (coa.o.co) 上式表明,以向量r的方向余弦为坐标的向量就是与r同方向的单位向量e,,因此 cos a+cos B+cos'y=1. 例7设已知两点A(2,2,√2)和B(1,3,0),计算向量AB的模、方向余弦和方向角. 解 AB=(1-2,3-2,0-√2)=(-1,1,-√2); A@=V-+1P+(-22-2 cosa--2 cs B=1,cosy= 2 a=,=号7= 3.向量在轴上的投影 设点0及单位向量e确定u轴. 任给向量E,作OM=r,再过点M作与u轴垂直的平面交u轴于点M(点M叫作点M在 u轴上的投影),则向量OM称为向量r在u轴上的分向量.设OM=e,则数1称为向量 r在u轴上的投影,记作Prjr或(r)
高等数学教案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按此定义,向量a在直角坐标系Oxyz中的坐标a,a,a就是a在三条坐标轴上的投影, 即 a=Pr ja,a=Prj a,a=Prj a. 投影的性质: 性质1(a)=|a cos o(即Prja=|a cos o),其中p为向量与u轴的夹角; 性质2(a+b)=(a)+(b)。(即Prj(a+b)=Prja+Prjb); 性质3(a)=(a)。(即Prj(a)=Prja);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