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及证明 【教学方法】 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几个不同的等腰三角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展示图片 【过渡】这张图片中,有一个地方应用到了三角形,大家找一下吧。 (学生根据观察,找到图片中的三角形) 【过渡】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所找到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现在,我想让同学们回答一下,什 么是等腰三角形。 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基本知识 【过渡】既然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轴对称,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轴对称的知识来研究一下等腰三角 形的性质吧 、新课教学 1.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及证明。 【教学方法】 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几个不同的等腰三角板。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图片。 【过渡】这张图片中,有一个地方应用到了三角形,大家找一下吧。 (学生根据观察,找到图片中的三角形) 【过渡】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所找到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现在,我想让同学们回答一下,什 么是等腰三角形。 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基本知识。 【过渡】既然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轴对称,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轴对称的知识来研究一下等腰三角 形的性质吧。 二、新课教学 1.等腰三角形
【探究】现在,老师想让大家做一个小活动,大家按照课本图13.3-1,动手剪一个图形吧,并按 照图进行标记。 (老师巡视,同时指出不足)。 【过渡】我们可以简单的知道,我们所得到的三角形的其中两条边是相等的,即AB=AC。如果 我们将等腰三角形沿折痕对折,你能发现什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过渡】如果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把它剪下来,折一折,上面得出的结论仍然成 立吗?由此你能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 学生观察后独立思考,并同伴交流,最后互动、交流得出性质。 (引导学生回答) 【过渡】通过刚刚的动手操作,我们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那么我们能用严格的逻辑推理证 明这个结论吗? 通过三角形的全等证明 作顶角的角平分线AD 在△BAD和△CAD中, AB=AC(已知) ∠1=∠2 AD=AD(公共边) ∵.△BAD≌△CAD(SAS)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过渡】大家动手证明一下性质2吧。 学生证明。课件展示证明过程。 【过渡】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过程和证明过程中,“折痕”“辅助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此,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特征?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直线就是它的对称 轴 【过渡】从刚刚的探究证明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在等腰三角形中,常用的辅助线的方法。 课件展示辅助线的三种做法。 【过渡】我们知道,在三角形中,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角的大小,那么在等腰三角形中,角的大小
【探究】现在,老师想让大家做一个小活动,大家按照课本图 13.3-1,动手剪一个图形吧,并按 照图进行标记。 (老师巡视,同时指出不足)。 【过渡】我们可以简单的知道,我们所得到的三角形的其中两条边是相等的,即 AB=AC。如果 我们将等腰三角形沿折痕对折,你能发现什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性质 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过渡】如果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把它剪下来,折一折,上面得出的结论仍然成 立吗?由此你能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 学生观察后独立思考,并同伴交流,最后互动、交流得出性质。 (引导学生回答) 【过渡】通过刚刚的动手操作,我们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那么我们能用严格的逻辑推理证 明这个结论吗? 通过三角形的全等证明。 作顶角的角平分线 AD 在△BAD 和△CAD 中, AB=AC(已知) ∠1=∠2 AD=AD(公共边) ∴△BAD≌△CAD(SAS)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过渡】大家动手证明一下性质 2 吧。 学生证明。课件展示证明过程。 【过渡】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过程和证明过程中,“折痕”“辅助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此,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特征?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直线就是它的对称 轴。 【过渡】从刚刚的探究证明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在等腰三角形中,常用的辅助线的方法。 课件展示辅助线的三种做法。 【过渡】我们知道,在三角形中,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角的大小,那么在等腰三角形中,角的大小
有没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先来填几个空看一看吧。 (1)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0°,它的顶角为 (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3)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1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过渡】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能够很容易的得到答案,因此,关于等腰三角形的角,有这 样的规律: 顶角度数+2×底角度数=180°:0°<顶角度数<180°:0°<底角度数<90° 【过渡】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吧。 【练习】明辨是非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一定是锐角。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能是锐角或者直角、钝角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一定垂直底边 (4)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5)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一定平分顶角 例题1: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过渡】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之后,我们来看课本P77页的思考题,并证明 引导学生进行证明 【过渡】通过刚刚问题的证明,我们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应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例题2: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 形 【过渡】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之后,我们也可以通过定理来画等腰三角形。 例题:课本例3.内容 【知识巩固】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6,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D) A.11B.16C.17D.16或17 2、如图,B、D、F在AN上,C、E在AM上,且AB=BC=CD,EC=ED=EF,∠A=20°,求∠ FEM的度数
有没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先来填几个空看一看吧。 (1)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 70°,它的顶角为 。 (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 7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 (3)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 11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 【过渡】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能够很容易的得到答案,因此,关于等腰三角形的角,有这 样的规律: 顶角度数+2×底角度数=180°;0°<顶角度数<180°;0°<底角度数<90°。 【过渡】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吧。 【练习】明辨是非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一定是锐角。 ( × )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能是锐角或者直角、钝角。 ( × )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一定垂直底边。 ( √ ) (4)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 × ) (5)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一定平分顶角。 ( √ ) 例题 1:在△ABC 中,AB=AC,点 D 在 AC 上,且 BD=BC=AD,求△ ABC 各角的度数。 【过渡】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之后,我们来看课本 P77 页的思考题,并证明。 引导学生进行证明。 【过渡】通过刚刚问题的证明,我们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应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例题 2: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 形。 【过渡】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之后,我们也可以通过定理来画等腰三角形。 例题:课本例 3.内容 【知识巩固】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5 和 6,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D ) A.11 B.16 C.17 D.16 或 17 2、如图,B、D、F 在 AN 上,C、E 在 AM 上,且 AB=BC=CD,EC=ED=EF,∠A=20°,求∠ FEM 的度数
解:∵∠A=20°,AB=BC ∠A=∠ACB=20°,∠CBD=∠A+∠ACB=20°+20°=40° BC=CD,∴∠CBD=∠CDB=40°, ∠ECD=∠A+∠CDA=30°(外角定理) CD=DE,∴∠DCE=∠DEC=50°, ∴∠EDF=∠A+∠AED=60°; 又∵DE=EF,∴∠EDF=∠EFD=60 ∠FEM∠A+∠EFD=20°+60°=80 3、如图,在△ABC中,AB=AC,∠A=36°,BD、CE分别是∠ABC、∠BCD的角平分线,则 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A) A.5个B.4个C.3个D.2个 4、如图,已知AB=DC,AC=DB,AC与BD交于一点O,求证:△OBC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在△ABC和△DCB中, AB=DC AC=DB BC=CB △ABC≌△DCB(SSS) ∠ACB=∠DBC ∴OB=OC. △OBC是等腰三角形。 【拓展提升】1、已知,如图,在△ABC中,OB和OC分别平分∠ABC和∠ACB,过O作DE ∥BC,分别交AB、AC于点D、E,若BD+CE=5,则线段DE的长为(A)
解:∵∠A=20°,AB=BC, ∴∠A=∠ACB=20°,∠CBD=∠A+∠ACB=20°+20°=40°; ∵BC=CD,∴∠CBD=∠CDB=40°, ∴∠ECD=∠A+∠CDA=30°(外角定理); ∵CD=DE,∴∠DCE=∠DEC=50°, ∴∠EDF=∠A+∠AED=60°; 又∵DE=EF,∴∠EDF=∠EFD=60°, ∴∠FEM∠A+∠EFD=20°+60°=80°。 3、如图,在△ABC 中,AB=AC,∠A=36°,BD、CE 分别是∠ABC、∠BCD 的角平分线,则 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A ) A.5 个 B.4 个 C.3 个 D.2 个 4、如图,已知 AB=DC,AC=DB,AC 与 BD 交于一点 O,求证:△OBC 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在△ABC 和△DCB 中, AB=DC AC=DB BC=CB, ∴△ABC≌△DCB(SSS). ∴∠ACB=∠DBC. ∴OB=OC. ∴△OBC 是等腰三角形。 【拓展提升】1、已知,如图,在△ABC 中,OB 和 OC 分别平分∠ABC 和∠ACB,过 O 作 DE ∥BC,分别交 AB、AC 于点 D、E,若 BD+CE=5,则线段 DE 的长为( A )
A.5B.6C.7D.8 2、如图,在△ABC中,已知AD平分∠BAC,过AD上一点P作EF⊥AD,交AB于E、交AC 于F,交BC延长线于M,则有正确结论:∠M=1/2(∠ACB-∠B).请说明理由 P 解:∵EF⊥AD,AD平分∠BAC, ∴∠1=∠2,∠APE=∠APF=90° 又∵∠AEF=180°-∠1-∠APE,∠AFE=180°∠2-∠APF, ∠AEF=∠AFE, ∵∠CFM=∠AFE ∠AEF=∠AFE=∠CFM, ∵∠AEF=∠B+∠M,∠MFC=∠ACB-∠M ∴∠B+∠M=∠ACB-∠M, 即:∠M=1/2(∠ACB-∠B)。 【板书设计】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角对等边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 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 生,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展开联想的思维,培养其能力为主旨而发展的
A.5 B.6 C.7 D.8 2、如图,在△ABC 中,已知 AD 平分∠BAC,过 AD 上一点 P 作 EF⊥AD,交 AB 于 E、交 AC 于 F,交 BC 延长线于 M,则有正确结论:∠M=1 /2(∠ACB-∠B).请说明理由。 解:∵EF⊥AD,AD 平分∠BAC, ∴∠1=∠2,∠APE=∠APF=90°, 又∵∠AEF=180°-∠1-∠APE,∠AFE=180°-∠2-∠APF, ∴∠AEF=∠AFE, ∵∠CFM=∠AFE, ∴∠AEF=∠AFE=∠CFM, ∵∠AEF=∠B+∠M,∠MFC=∠ACB-∠M, ∴∠B+∠M=∠ACB-∠M, 即:∠M=1/2(∠ACB-∠B)。 【板书设计】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角对等边。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 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 生,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展开联想的思维,培养其能力为主旨而发展的